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重构土地价值,重塑城乡情感,我市多地探索“认养农业”新业态——

​“认养农业” 情绪催生价值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7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个大果园,我愿放下所有追求做个农夫去种田,每一个早晨我耕耘在绿野田园,每一个黄昏我守望在乡间的麦田。”这首歌曲,唱出了多少中国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锄地、种苗、浇水、施肥、收获……当久居城市的人们开始到农场“认养”一片菜地,体验“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生活,歌词里那样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就照进了现实。

如今,随着现实版“开心农场”在我市兴起,“认养一片菜园”让人们对田园耕种的向往落地生根。种菜、挖红薯、搬运玉米……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耕耘的快乐,更是乡愁的安放。

在一定程度上,“认养农业”打开了土地价值重构、城乡情感重塑的切口,它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底层逻辑,对乡村振兴是否有推动作用?近日,记者来到我市一家农场,对此进行了解。

种菜是对身心的“疗愈”

在盐湖区东郭镇下月村“鹅的农场”,刚到门口,就隐约听到小动物的叫声,走近一看,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我们农场是今年才开业的,占地面积50多亩。这片地都是供客户来认养的,目前有60块地,每一块地都是45平方米,现在大部分已经租出去了。后期有需求的话,我们还计划继续扩大面积。”该农场主理人畅肖静指着一片地说。

“鹅的农场”内有鸟园、沙滩、认养菜园等多样的功能区域。

畅肖静和爱人之前做了几年生意,去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萌生了开辟一家农场的想法。“现在的人很多不爱做饭,喜欢点外卖,长此以往病从口入,对身体没有好处。如果能够有一片菜园,让大家可以自己种菜、收菜,兴许人们会喜欢上做饭,况且种菜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身体,让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畅肖静说。

何为“认养农业”?简而言之,就是指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农场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的一种新型农业产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认养一块土地自己耕种,也可以委托给农场管理,农场则负责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由此搭建“都市人—乡村土地—农产品”的链结。

“我自己经营点小生意,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所以想通过认养菜园来舒缓心情。”家住盐湖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为了缓解压力,她在自家阳台的花盆里尝试种菜,种点香菜、小葱等,当看着小小的种子在自己的悉心呵护下慢慢成长,当吃到自己种下的蔬菜后,那种喜悦无法言说,很解压,很快乐。

狭窄的室内阳台毕竟无法满足释放心灵的需求,陈女士便开始寻找更加开阔的室外菜地。

“今年春天,我就在周边寻找合适的农场,考察了几家后,最终选择了这里。这个农场不仅为客户提供种子、肥料、农具、水源,还提供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而且这里离市区不远,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陈女士十分满意。

5月份,陈女士认领了第一块菜地后,便开始种植韭菜、大葱、茄子、辣椒、豆角等,此后,她一到周末就去菜地,拔草、浇水、施肥,生意忙的时候,农场还很贴心地发来了蔬菜成长的照片和视频,方便她随时了解蔬菜的生长情况。很快她就收获了第一批自己种下的蔬菜,尝到了种菜的乐趣和甜头。

“自从认养了这块菜地,我就很少买菜了,自己种的菜吃着更放心。”陈女士开心地说,“种菜对身心来说都是一种疗愈,我还把收获的蔬菜分给了亲戚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劳作的快乐。”

重拾儿时“田园梦”

喂兔子、抓鸡、抓鹅、挖花生、挖红薯、赶羊、搬运玉米……在农场里,大人们种菜,孩子们也不闲着。农场里不仅有兔子、鸡、鹅、孔雀、麻鸭、鸽子、羊、猪等动物,还有几个大棚,其中一个大棚专供孩子们做手工,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做饭、做糖画,另一个大棚则供孩子们抓鱼摸虾,当然,在农场里还可以挖花生、挖红薯、掰玉米,让孩子们远离手机,亲近大自然,体验农耕生活的快乐。

家住盐湖区的任丽是一位宝妈,自从有了宝宝,她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家庭中。正是一次认养菜园的经历,开启了她和孩子的田园之旅。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田园梦,不仅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任丽告诉记者,她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发现这里可以认养菜园,于是在今年6月份,她也在“鹅的农场”认养了一块菜地。

据任丽介绍,认养菜地后,如果无法天天照看,可以委托农场打理,农场会寻找村里的农户代为耕种,1小时仅10元,随时需要随时雇人,菜地的全部收成归认养者所有。农场主理人还会定期在群里发照片和视频,告诉我们谁家的菜可以采摘了、谁家的地可以耕种了,看着群里的消息,很有生机,很有意思。

“很多客户根本没种过菜,我们就会给他免费提供指导,比如种菜前可以适当撒些草木灰、生石灰,这样后续虫害就会比较少,种菜过程中我们基本不建议使用农药。在我们的群里,大家经常会主动分享种植的心得,比如这段时间该种什么菜,有虫害了怎么办,气氛特别好。”畅肖静说。

小朋友们在游乐区内自由玩耍。

自从认养菜园后,任丽每到周末都要带着孩子去农场玩,在农场浇浇水、施施肥,和小动物互动,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她也能在乡间呼吸新鲜空气,重拾儿时亲近大自然的“田园梦”。

更让任丽惊喜的是,在菜园认养期间,农场还定期举办果蔬采摘、亲子团建、套大鹅等活动。“我第一次带着孩子来,他就不愿意走了,在这里喂小兔、抓鸡、掰玉米,玩得停不下来。”任丽说。

情绪价值和获得感拉满的新版“田园牧歌”,引来越来越多人唱和。这味“乡愁解药”,是刻在国人基因里的记忆,源自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从不因时空变迁而改变。

“认养+”上做文章

“游客到乡野田间租一块地,种上蔬菜瓜果,周末闲暇时精耕细作,还能实现轻松带娃。”在畅肖静看来,“鹅的农场”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前来,不仅因为这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还因为这里是集生态种植、农事体验、自然教育于一体的花园式家庭农场,农场包括认领菜地、四季采摘、萌宠乐园等活动。

市民杜先生在自己认养的小菜园内采摘蔬菜。

畅肖静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给菜园里的路铺上红砖,同时给菜地中间也铺上砖,这样的话,可以保证客户进来出去脚都是干净的,水管也计划改成粗水管,方便浇地。同时,计划将农场的一个大棚改成餐厅,解决游客来吃饭的问题,为游客供应泥炉炖鸡、农家菜等。

此外,我市多地都在探索“田园+文旅”新模式,如夏县德兰农场以发展“阳台经济”和“庭院经济”为方向,巧妙将“移动果蔬”项目嫁接旅游,让农田变身网红打卡地,也让“认养农业”的路径越走越宽;永济市的大蒜数字化认养项目,靠“线上认养、透明溯源”打破产销隔阂,既让消费者放心,又帮合作社破局……

由此可见,“认养农业”正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疗愈经济的崭新模式,将情绪价值逐渐转化为经济价值,绘就乡村振兴全新图景。

从农耕文明传承的生动课堂,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认养农业”渐渐受到欢迎,但要更好地成为内容的源头与情感的锚点,还可再进行发力。

认养一片菜园,做个周末农夫,只是吸引认养人的起点,能让其心灵长久依附的,一定是这片土地的内核与灵魂。也就是说,“认养农业”不只有农事劳作,还可以深度发掘当地文化、特色美食、民俗底蕴、旅游资源,在“认养+”上多做文章。通过体验项目的推陈出新,不断打破场景边界,戳中认养者的情感和现实需求,才能与众不同,成为人们的专属记忆。

与此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让“看得见的种植、摸得着的放心、体验得到的价值”更加名副其实?当实时监控等基础技术成为越来越多认养项目的标配,未来人们将不再满足通过手机了解“从播种到收获”,而期待更透明、能溯源的认养模式。通过加速与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融合,使农产品的种养、管理、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关键信息得到记录,由此建立的全链条溯源体系,让人们随时可视可查,“认养”二字才会有更深厚的信任与温度。

秋风再起,“丰景”正好。当每一棵菜、每一粒米都连接着具体的人,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种养生产,而成为重构认同、激活要素、联结城乡的社会创新实践。

文/记者 王新欣 图/记者 金玉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