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4
夏县泊头村关帝庙始建年代无从考证,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构:一座影壁和两座石牌坊。游客到此,除了对砖砌石雕琉璃大影壁叹为观止之外,往往还会对影壁和石牌坊上的楹联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立石的砖砌石雕琉璃影壁,上有石刻行书楹联。遒劲有力,气宇轩昂,为县邑历代楹联石刻之精品。
影壁的上方,嵌有石质横匾:义炳乾坤。
联文: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上联连用4个“赤”字,聚焦“忠”(对刘备的小义),描绘了关羽的红脸外貌、赤胆忠心,以及他骑着赤兔马追风驰骋的英姿,同时点明其始终忠于刘备及汉室正统。下联“青”字四用,强调“义”(对天下的大忠),描绘了关羽在青灯下夜读《春秋》的儒将风范,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威武形象,关羽文武双全,义薄云天,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问心无愧,光明磊落。
要说明的是,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赞颂关羽的经典名联,它通过精妙的文字艺术和象征手法,全面概括了关羽的忠义品格与精神信仰。联中通过兵器、坐骑、典故等元素,高度浓缩了关羽的核心形象——忠义仁勇的化身。无独有偶,解州关帝祖庙春秋楼里也有一副异曲同工的妙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二
关帝庙堡门外石牌坊立柱之正面,阴刻楷书,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九月立石。
匾额文:参天。横批:气凌霄汉。
联文:拒北和东,诸葛尚非知己;尊刘抑魏,紫阳方是同心。
上联指的是关羽与诸葛亮在战略上的不同看法。关羽主张坚决抵抗北方的曹操和东方的孙权,而诸葛亮则认为应该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这种差异导致了后来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并最终被杀的结果。下联“尊刘抑魏,紫阳方是同心”则是说关羽与朱熹(号紫阳)在尊崇刘备、抑制曹魏的思想上是一致的。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他强调儒家的正统观念,这一点与关羽忠于刘备、反对曹魏的态度相契合。
关帝庙堡门外石牌坊立柱之背面,阴刻楷书。
匾额文:耀日。
联文:灭魏吞吴快心只作通宵梦;兴刘扶汉如愿难舒万古肠。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关羽未能实现统一汉室、复兴刘氏天下的愿望的深切同情。上联指的是关羽在生前希望能够消灭魏、吴两国,实现三国统一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只是如同短暂的美梦一般,无法长久持续。下联则表达了关羽对扶持汉室、振兴刘氏天下的渴望,然而这种愿望却难以实现,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遗憾。
三
关帝庙院里,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九月立石的石牌坊,青石质,额石上阴刻楷书,立柱上刻楹联。
石牌坊正面:
匾额文:神恩。横额文:关山显佑。
联文:千里共征尘步趋涿州古道;一文昭大义心悬汉室明灯。
这里的涿州古道,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与此古道有关。
对联中,上联描绘了关羽千里迢迢追随刘备,踏上了涿州古道的征程。这里的“千里共征尘”形象地表现了关羽与刘备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历程。“步趋涿州古道”则指出了他们的起点,涿州古道是他们友谊和事业的开端。
下联表达了关羽忠诚于汉室、坚守正义的精神。“一文昭大义”意味着关羽的一言一行都彰显了他的大义凛然,他的忠诚和勇敢成为后世的典范。“心悬汉室明灯”则比喻关羽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如同明灯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石牌坊背面:
匾额文:大节。
联文:地接鸣条虎踞龙盘一脉潜通夏代;神栖故国云蒸霞举千秋永护斯人。
上联是说,此地(夏县)连接鸣条岗,地势雄伟险要,且与夏代有着隐秘而深刻的历史渊源。
下联是说,关公栖身于此,其精神如同云霞般绚丽多彩,蔚为壮观,能够永远保护和激励后人。
这副对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关公的敬仰。
众所周知,古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楹联则以精炼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为古建筑增添了文化内涵,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堪称古建筑上的文化瑰宝。泊头村关帝庙的楹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不仅能使我们领略独特的诗韵之美,更能感悟到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关公精神。
(李恩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