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3
王安吉
运城,这片“华夏文明摇篮”之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从西侯度用火到西阴村蚕茧,从尧舜禹建都到河东郡延续,从盐池的千年滋养到关公文化的绵延传承,每一寸土地都深深镌刻着文明的印记。
《运城简史》的编撰,以“传承历史、以资鉴用”为理念,它不再停留于传统史书以沿革、地理、经济等门类罗列史料的框架,而是紧扣国史脉络,以朝代时间为经、人物事件为纬,用严谨的历史语言勾勒出运城发展过程,力求在严谨学术与通俗表达之间取得平衡,回答“运城何以成为今日之运城”这一核心命题。
本书的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秉持唯物史观,遵循“述而不论”。全书编写原则为真实、准确、严谨,紧扣百万年历史的沧桑变迁,参阅《二十四史》和各种典籍,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来体现历史原貌,客观记述而不加主观评论,“凡有所论、皆有出处”,反映出运城历史的穿透力。叙事范围上,国史以全国疆域为范畴,覆盖多民族、多区域的整体历史,强调国家整体性和政治导向,运城简史则聚焦河东行政或文化区域,范围边界清晰;叙事视角方面,国史采用“宏观视角”,侧重国家制度、全国性事件(如朝代更替、重大改革)的整体逻辑,而《运城简史》是站在中华历史的大背景下,采用“俯视视角”,聚焦本区域内的人物、事件和地域文化。
二是突破传统体例,创新叙事逻辑。《运城简史》既参照了国史纪事体、编年体的惯常写法,却未采用一般通史“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各章节并列的编法,而是依时间顺序(从远古到近代)和人事内容设置章节,每一章可为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并将该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人物、事件熔于一炉,着眼于在漫长中华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横分竖写”的体例,将碎片化的历史形成连贯的脉络,给读者提供运城历史发展的整体逻辑。
三是取材于国史,凸显出特色。在内容取材上,《运城简史》依赖地方档案和实地调查,更关注“区域独特性”,如本土名人、特色产业、地方治理案例等。通常讲,国史的核心是构建国家统一的历史叙事,强化民族与国家认同,它侧重国家层面的文献资料,主要以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为核心。地方发展史不具有如此完备的内容,往往在国史中仅作简要提及,却能丰富国史细节,填补国史空白,传承区域历史记忆,因此,面对五千年文明,《运城简史》编撰团队在“取”与“舍”方面反复斟酌,主要“取”能推进和影响中华历史发展的人物和事件,突出运城是“华夏之根”“文明摇篮”“历史重地”等关键,以“简”驭繁,呈现出运城历史最核心的发展走向。
四是记述严谨生动,可读性强。《运城简史》语言平实流畅,简明无华,既有宏大场景又不乏生动细节。以四字短语为章节标题,语出河东,意表运城,既凝练又富文采,在表达上跳脱了史书惯用的枯涩语言,叙事“点”与“面”结合,既能融入“大历史”,又能走出大历史反映区域性“小历史”;既有对一个时代整体的简要记述,又有对本地典型事例的深入阐释;既有从宏观上保持历史的完整性,又有从微观上具体记述某一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显著提升了可读性与传播力。
五是读者定位面向大众。《运城简史》以满足大众基本了解运城这一需求为目的,不局限于“官修官用”,摒弃卷帙繁复的大部头,而是适应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面向广大干部、市民、学生及游客,在办公室、高铁上、飞机上、茶室,随手一翻,随读一页,即可了解一段历史、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将“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使读者“一册在手、读懂运城”,成为大众认识运城、了解运城的一本“历史人文读本”。
《运城简史》的编撰,是地方史书一次富有代表性的创新实践,它突破了传统史书的体例与范式,超越了传统史书作为“资料库”的单一功能,其指导思想正确,学术定位准确,撰写内容精确,是编写地方史一次成功的“破圈”尝试,为撰写“既严谨专业,又通俗可读”的地方史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