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10-22
前不久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定,对生成合成内容要添加显式标识,也要在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这有助于实现对用户的提示警示,同时为内容溯源与责任认定提供技术保障。办法的施行,对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人工智能的有效监管奠定了基础。然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规则具有滞后性,二者不可避免存在时间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如何因时而变,避免“刻舟求剑”,值得深入探讨。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立法确定的治理框架下,司法通过个案裁判和司法解释细化立法原则,填补规则漏洞,能实现对技术进步的能动回应。
技术每前进一步,治理就要跟进一步,但过度监管又会扼杀创新活力。对人工智能的治理与监管,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明确相关主体行为边界,也为创新与探索留足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不是简单的“管住就行”,而是要让技术在制度的“土壤”里更为茁壮地生长。
面向未来,唯有完善规则体系、强化伦理约束、提升治理效能,方能推动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让广大人民共享技术发展带来的福祉。 (摘编自《人民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