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2
张尚勇 杜 颖 杨 生
“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是运城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面对新一轮产业与技术变革的浪潮,运城必须聚焦新战略、抢抓新机遇,全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其“新”,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需要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共同构筑创新驱动的新格局;其“质”,根本在于人才支撑,必须建立“引育留”一体化的精准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根基;其“力”,基础在于教育事业,亟须推进普职教育的协同改革,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只有在这三个维度上持续深化、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运城才能真正把握时代机遇,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政企同频共振,点燃应用示范“新引擎”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数据信息化建设、完善智能加工生产线,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运城必须紧紧抓住的时代机遇。
政府应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政策激励、制度创新与精准服务,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系统。一是深化链长制改革,优化产业治理效能。推动链长制从“建机制”向“见实效”深化,聚焦特钢、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链,强化“一链一策”精准施策。链长要牵头破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核心难题,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同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高技术企业落户和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二是强化全产业链布局,实施精准招商。围绕运城“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和特色农业优势,开展产业链图谱式招商。重点引进一批补链、强链、延链的优质项目,推动从初级产品输出向高附加值品牌制造转变,提升“运城制造”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三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运城”。加快推进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投入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数字运城建设。四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活文化生产力。关键在于实现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与“体验升级”。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对关公文化、池盐文化等进行创造性开发,打造智慧文旅场景与数字文创产品。另一方面,要推动非遗进景区、研学旅游等业态提质增效,通过现代表达方式让运城的历史文化“破圈”传播,持续提升“农耕文明发源地”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运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企业需主动把握机遇,以科技赋能实现发展质量的全面跃升。一是以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积极利用政策,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设备更新,建设智能工厂,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精细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二是以全面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既要注重技术研发,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也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优化流程、重构生态,实现技术价值与市场回报的双重转化。三是以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通过工艺改进和资源循环利用,开拓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聚焦人才“引育留”,构筑创新人才“新高地”
在新质生产力的构成中,高素质劳动者是关键要素,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面对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态势,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打破层级与地域限制,系统构建“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发展机制,真正夯实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人才基础。
一是拓宽引才渠道,提升政策吸引力。要实施多渠道联动引才,为重点行业人才提供个性化政策咨询与岗位体验。持续推行“柔性引才、一才一策”,针对不同层次人才量身定制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与发展空间,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配偶就业等配套政策,增强人才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同时,加快建设数字化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一网通办”。此外,通过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引才投入,共同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环境。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培育本土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培训体系,通过跨省市、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人才对接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统筹部门与行业资源,为人才开展科研与成果转化提供数据、资金和团队支持,增强其职业成就与发展信心。
三是优化留才机制,增强人才归属感。留住人才,既要靠激励,也要靠服务。要建立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物质+荣誉”双重方式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人才流动与轮岗锻炼,拓宽人才成长路径,避免能力固化与职业倦怠,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公共服务方面,应重点完善跨县(市、区)交通体系,提升通勤便利度。通过跨部门协同,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切实打破区域交通壁垒,为人才跨区域流动与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保障。
推动普职协同融合,夯实人才支撑“新基座”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筑牢教育这一根本。推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培育区域现代化人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当前,应聚焦教育资源均衡、师资力量提升和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推进系统性改革,为运城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注入持续动能。
一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优质均衡。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配齐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加快智慧教育平台普及与应用。同时,积极推动普惠性义务教育向学前阶段延伸,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起,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2024年已降至-2.38‰。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学龄人口将持续减少,部分乡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可能面临生源萎缩乃至撤并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应前瞻布局、科学应对,通过新建、合并等方式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提升办园质量与服务能力,切实降低家庭育儿成本,为基础教育长远发展夯实根基。
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应多渠道引进基础教育阶段高学历教师,常态化开展教师轮训和跨区域交流,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加快教育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在管理方面,应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规范办学,对违规行为加强监管与处罚,坚决杜绝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阶段“无证上岗”行为。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教龄+绩效”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探索以“成长档案袋”等方式优化学校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倾向,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三是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以匹配度为衡量标准,推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例如,围绕盐湖生态保护等地方特色领域,设置“盐湖环境科学”等专业课程,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授课,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本土化人才。深化职业院校与传统优势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育技能人才,推动学生“毕业即就业”,实现“教育链—就业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通过构建学用结合的培养闭环,为运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稷山县委党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