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庄户剧团演好戏 农民登台唱主角

——临猗县“关汉卿杯”群众综艺大舞台暨庄户剧团“村K”大赛回眸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6

锣鼓铿锵,戏乐悠扬。10月9日,临猗县关汉卿大剧院座无虚席,由临猗县委宣传部、临猗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关汉卿杯”群众综艺大舞台暨庄户剧团“村K”大赛决赛在此精彩上演。

临猗县耽子镇霍村庄户剧团表演眉户小戏《母亲的生日》。

临猗是闻名全国的戏剧大县,梨园薪火在这里世代相传。从脍炙人口的《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到如今庄户剧团的百花齐放,戏曲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基因。此次大赛以“关汉卿杯”文化品牌为引领,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融合涑水河夜经济等惠民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展示风采、传承戏曲文化的舞台。

此次大赛自今年8月上旬启动,历时近两个月,分初赛、复赛、决赛3个阶段,吸引了来自临猗县13个乡镇及社区的16支文艺队伍240余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参与。通过激烈的角逐,6支队伍会师决赛。“报名的庄户剧团实在太多了,大家参与热情很高。参演的庄户剧团都是各个乡镇从有一定演出经验和原创能力的剧团中优选出来的。”临猗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王晓飞说。

蒲剧的高亢激越、眉户的婉转悠扬、道情的质朴深情……多元剧种轮番登场、争奇斗艳。庄户剧团的演员们,既是田园里的能手,亦是舞台上的明星,他们以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讴歌奋斗精神,展现时代风貌。临猗县耽子镇霍村庄户剧团排演的眉户小戏《母亲的生日》聚焦廉政家风,演员以情带声,唱功精湛,于平凡场景中传递清廉家风的千钧之力,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和评委一致好评,最终夺冠。

台上演得投入,台下看得过瘾,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北景乡戏迷王大妈感慨:“以前总看专业剧团的戏,没想到咱农民自己演的戏也这样带劲,句句都说到心坎里了,太有意义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总决赛当晚,潘国良、吉有芳、闫慧芳3位“梅花奖”得主在受邀担任评委的同时,作了现场演艺。他们专业的示范表演让戏迷们大饱眼福,更用“传帮带”的实际行动传承了梨园薪火。

台前表演展风采,幕后故事亦动人。为了此次比赛,各路选手赛前都是铆足了劲儿。临猗县渠南社区“夕阳红”庄户剧团团长李彩秀坦言:“自2008年成团至今,我们坚持每周排练,用戏曲宣传新政策、歌颂新时代,发挥‘银发’正能量。这次我们参赛的节目是新编眉户剧《山道弯弯》,集中排练打磨的一个多月间,多次邀请专业老师上门指导,不断改进,反复排练,演员们还在家自己动手做服装道具,反复推敲,就是想把最好的状态拿出来。”

72岁的李耀虎在《山道弯弯》中饰演“楞娃”。“我从小就爱听爱看临猗的眉户戏,退休后参加了‘夕阳红’庄户剧团,圆了我的唱戏梦。咱是临猗人,就爱唱临猗眉户戏,今天能在关汉卿大剧院给大家表演,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接到决赛通知后,大家摩拳擦掌,精神振奋。我们剧团成员基本上是70岁以上的老人,但大家没人服老,一句一句记台词,一遍一遍练唱腔,只为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临猗县耽子镇霍村庄户剧团团长卫新忠说。

临猗县“关汉卿杯”群众综艺大舞台暨庄户剧团“村K”大赛,不仅是庄户剧团及民间文艺爱好者的竞技场,更是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聚焦点。它让农民从台下的观众变成台上的主角,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在唱念做打中增强文化自信,在乡音乡情中凝聚精神力量。

乡音唤醒乡土,文化赋能振兴。这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源于泥土、扎根人民的戏曲盛宴,让我们看到:当农民成为舞台的主角,当乡音化作时代的强音,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田间地头的生机与活力。未来,临猗县将继续擦亮“关汉卿杯”这块文化品牌,培育更多的基层文艺骨干,推动戏曲艺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报记者 董战轩 通讯员 宋高立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