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5
□雷建德
普救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浪漫爱情故事的古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寺内的诗词楹联,恰似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历史、文化、情感与禅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游客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爱情主题的诗意吟唱
普救寺因《西厢记》的爱情故事闻名遐迩,寺内众多诗词楹联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情地吟唱着爱情的美好与坚韧。
山门处“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道尽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许。它以佛家的慈悲为怀,祈愿世间所有相爱的人都能终成眷属,在菩提树下共享爱情的甜蜜与宁静。不难看出,其不仅体现了普救寺作为爱情圣地的美好愿景,更蕴含着一种对人间真情的祝福与守护。
西厢屏风诗词“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生动地描绘了崔莺莺与张生约会时的紧张与期待。在朦胧的月色下,西厢的门半掩着,花影摇曳,仿佛玉人即将出现。这几句诗将少女怀春的娇羞与甜蜜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浪漫的夜晚。
书斋院的楹联“艳惊遐迩,敏和新诗,智驱黠婢,勇赴书斋,终成三生眷属;才被巍科,策推凶丑,笔走龙蛇,手挥焦尾,不枉十年寒窗”,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崔张二人的爱情。它既肯定了张生的才华与努力,又赞扬了崔莺莺的聪慧与勇敢。两人在爱情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最终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它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在困难面前的坚守与勇气。
禅意智慧的深沉启迪
普救寺作为一座佛教寺庙,楹联自然不乏对禅意智慧的表达。这些楹联以简洁深刻的语言,引导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大钟楼的“高标跨穹隆,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描绘了大钟楼的雄伟壮观,以及钟声的震撼力。钟声响起,能让人们忘却尘世的烦恼与杂念,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它提醒人们要放下执念,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大雄宝殿的“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法鼓和钟声如同春雷和风雨,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在这庄严的佛殿中,人们能感受到佛法的威严与慈悲,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罗汉堂的“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以幽默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佛法的平等与包容。它告诉人们,不要以貌取人,真正的护法者往往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它让我们在欣赏楹联的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生活期许的美好寄托
除了爱情和禅意,普救寺的楹联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这些楹联充满生活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希望。
鼓楼的“擂三声免去四季烦恼;击一鼓接来八方财源”,简单直白地表达了人们对财富和幸福的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希望通过击鼓这种方式,带来好运和福气,摆脱烦恼和困境。这副楹联反映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梨花深院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在梨花盛开的院落里,月光如水;在柳絮飞扬的池塘边,微风轻拂。这副楹联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寄托了人们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月老殿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再次强调了爱情的美好与珍贵。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缘分,不要轻易错过生命中的那个他/她。这副楹联让人们在面对爱情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
普救寺的诗词楹联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它们记录了普救寺的兴衰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莺莺塔石碑内容详细记载了普救寺浮图的建造和重建过程。从隋唐时期创建,到嘉靖年间地震摧毁,再到后来重建,这一过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石碑上的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以及他们在建筑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
金代石碣“普救寺莺莺故居”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普救寺的荒凉与寂寞。“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爱情的无奈。这篇诗词不仅是对《西厢记》故事的追忆,更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普救寺的诗词楹联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爱情的美好、禅意的启迪、生活的期许和历史的厚重。走进普救寺,品味这些诗词楹联,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和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沉醉不已。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