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河东戏剧魂脉的当代回响——《曲圣关汉卿》观后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4

■樊峻峰

9月29日晚,太原山西大剧院。盐湖区蒲剧团在第二届晋剧艺术节展演活动中,演出了《曲圣关汉卿》,为省城戏迷朋友呈现出一道精彩戏剧盛宴。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山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孔向东主演的《曲圣关汉卿》,在省城的首场演出,轰动了省城,征服了观众。演出结束时,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现场祝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她说,盐湖团能打造出这么高品质的新编历史剧,与全团演职人员的整体实力分不开,团体强大,就能打造出精品。这部戏塑造的关汉卿,将成为山西文化的代言人。

演出现场,连绵起伏的掌声和一阵阵发自肺腑的喝彩声,把演出氛围推到高潮。听到第二天将加演一场的预告消息,一些戏迷朋友表示将会带更多的朋友再品鉴、再体味一次这出大戏。

《曲圣关汉卿》剧照

十年前,《感天动地关汉卿》(乔忠延著)一书在运城首发仪式上,王秀兰老师的清唱《三桩誓愿》犹在耳畔回响,如同一曲跨越时空的邀约,终于在十年后得到了震撼人心的回应。盐湖区蒲剧团此番以惊人的艺术勇气和可贵的探索精神,将世界文化名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请回到故乡的舞台,不仅完成了对经典的致敬,更完成了一场河东文化的精神巡礼。

破局与重构:对经典的礼敬

田汉先生的话剧《关汉卿》自1958年问世以来,始终是戏剧舞台上的一座高峰。六十年间,鲜有创作者敢于触碰这一题材,更遑论地方剧团。盐湖区蒲剧团此次创排《曲圣关汉卿》,堪称一次艺术上的“破局”之举。这种勇气并非盲目自信,而是源于对蒲剧艺术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信——关汉卿的戏剧创作与蒲剧艺术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他的诸多剧作如《窦娥冤》《单刀会》等,早已融入蒲剧的基因序列,成为这门艺术最珍贵的遗产。

该剧的立新之处在于,它巧妙避开了与田汉版《关汉卿》的重点情节的重复,而是开辟了独特的叙事路径。编剧没有简单复现关汉卿的生平,而是聚焦其作为“曲圣”的精神成长与艺术创造过程,通过《窦娥冤》的创作与上演这一核心事件,展现艺术家与时代的对话,与命运的抗争。这种叙事策略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为艺术表达留下了充足空间,使得关汉卿的形象既崇高又亲切,既激活了历史,又活化在当代。前几年,盐湖区蒲剧团精心打磨出《明代廉吏曹于汴》,开启地方院团塑造本土文化名人的艺术探求之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这一次,得益于山西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倾力打造的《曲圣关汉卿》,再度破局、重构,这种文化担当难能可贵,也实属不易。

地域与标识:对乡贤的眷念

《曲圣关汉卿》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将运城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关公文化、盐池故事、关汉卿故里、河东方言等自然融入剧情,形成了独特的“河东叙事”基调。关公作为运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剧中不仅以《单刀会》的经典桥段出现,更成为关汉卿精神世界的重要参照。关公的忠义精神与关汉卿为民请命的文人风骨形成巧妙交融,共同构筑了河东文化的价值内核。主打布景以关公形象一以贯之,点明了该剧的核心精神和追求,也高度契合了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盐池元素的运用同样精彩,既自然地点出关汉卿的生活环境,展现了元代社会复杂而充满烟火气的市井风情,也为关汉卿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和条件。这些地域元素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曲圣”形象的塑造。再比如,女主人公跳盐湖而生还,暗含盐湖漂浮的独特功能,自然妥切,合乎逻辑。从文旅融合角度来看非常巧妙。就人物对白来说,大量运城方言的运用,既符合关汉卿原作中晋语系解州片方言的地域特色,也最大限度发挥了地方戏曲在特定区域的亲和效应。观众始终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与主人公命运相沉浮,感情相共鸣。

守正与创新:对艺术的探求

梅花奖得主孔向东饰演的关汉卿,无疑是全剧最大的亮点。他的表演不仅准确把握了关汉卿作为文人的儒雅气质,更展现了其作为斗士的铮铮铁骨。戏谑权贵的机智与骨气,与民同乐的地气与和气,为人处世的幽默与才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节奏把控上,孔向东收放自如,时而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越,声震云霄。这种张弛有度的表演节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关汉卿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多元、立体地完成了人物性格塑造,在蒲剧舞台人物长廊中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这个时期一名成熟艺术家对出自家乡世界文化名人的崇高敬意。

在声腔运用上,孔向东充分展现了蒲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蒲剧唱腔高亢激昂、朴实奔放的特点,与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性格特质高度契合。在戏中戏《三桩誓愿》,王青丽的演唱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注入了当代的情感表达,使得这段经典唱腔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画中画,歌中歌,戏中戏,经典已有,珠玉在前,敢挑战就是自信,就是功力!在蒲剧流传地区,“窦娥冤”无疑是一个标识级的存在,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戏中戏延展了经典作品的欣赏功能,满足了观众的鉴赏韧性和重拾戏曲的记忆情怀。舞美设计上也令人耳目一新,几场各有特色的追逃情景中,舞台的大调度、大开合加上时尚的声光、音响,节奏舒缓错落,扣人心弦,始终把观众带入预设场景,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仍沉浸在艺术品鉴的无穷回味中。

对话与回响:对时代的回应

《曲圣关汉卿》对关汉卿代表作的舞台处理堪称匠心独运。导演没有简单照搬传统演法,而是通过现代舞台手段,实现了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对几场著名的戏剧代表作核心桥段场景重构和复制,借助高品质灯光、蒙太奇手法、多媒体软件等,营造出动人魂魄的震撼效果,用戏中戏使这一经典段落得到了全新的视觉呈现。

《单刀会》的处理同样精彩。关公戏作为蒲剧的传统强项,在本剧中不仅展示了精湛的表演技艺,更成为关汉卿精神世界的外化表现。关公单刀赴会的英勇无畏,与关汉卿直面权贵的文人风骨形成巧妙对应,实现了历史与现实、戏剧与人生的多重交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两段合唱。这些合唱段落既继承了古典悲剧中歌曲的叙事功能,又融入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元素,在推动剧情、渲染气氛的同时,也成为观众情感宣泄的通道。当压抑的情绪在合唱中得到释放,剧场不再是简单的观演空间,而成为了集体情感体验的神圣场所。

蒲剧《曲圣关汉卿》的成功上演,不仅是运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当代发展的重要收获。它证明了地方剧种在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塑造文化名人方面的巨大潜力,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生机与活力。当关汉卿借着蒲腔重返河东故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曲感天动地的窦娥冤,更是一曲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激昂乐章。同时,剧组所有演职人员都在角色把握上下足了功夫,对应了角色赋予的艺术定位。圈点之处恕不一一罗列。

《曲圣关汉卿》的成功启示我们,只有扎根地域文化,拥抱当代审美,尊重艺术规律,中国传统戏曲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唱响更加激越的时代强音。“作为关汉卿故里,运城打造一出展示关汉卿形象的大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责无旁贷的情怀。尽管面临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但我们不惧挑战”。孔向东感慨地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