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3
10月的晋南,秋阳为中条山镀上暖意,夏县堆云洞景区内,古建与红叶相映成趣。一场特殊的拍摄正在这里进行——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为新编革命现代戏《中条山上党旗红》录制纪录片,让舞台上的红色叙事与遗址中的革命记忆相拥,在时光交错间,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初心赞歌。
堆云洞,这座始建于元代的道教建筑群,青砖灰瓦间藏着厚重的红色过往。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此秘密成立,这里便成了“晋南革命摇篮”。嘉康杰等革命先辈曾藏身于此,借着三拐窑的曲折、暗室的隐蔽、老水井的掩护,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情报、开展斗争,每一处砖石都浸染着热血,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信仰。如今,当蒲剧演员身着戏服立于平民中学遗址前,凝视着鲜红的党旗,真实的革命场景仿佛穿越数十年,将演员与先辈的精神紧紧相连,让镜头里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满含敬意与共情,仿佛当年的热血故事正被重新复刻。
《中条山上党旗红》并非凭空创作,而是扎根于真实历史的红色精品。剧中“晋南红嫂”王焕娥,一针一线绣出河东地区第一面公开的党旗,用女性的柔韧守护信仰;河东群众领袖嘉康杰,奔走于晋南大地,点燃革命火种。两位英雄的事迹,是晋南革命史的生动缩影。这部剧目自创排以来,便以蒲剧“慷慨激昂”的声腔特色为骨,以真实事迹为魂,不仅斩获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新创剧目奖、编剧奖等四项大奖,更让红色基因在戏曲声中代代相传。
此次实景拍摄,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之举。以往,蒲剧的红色故事多在剧场呈现,而当戏曲走出戏台,与堆云洞的革命遗址相遇,便实现了“双向赋能”。一方面,真实的历史场景为蒲剧艺术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让演员更易入戏,也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透过镜头触摸历史的温度;另一方面,蒲剧的艺术表达也为红色文旅增添了新的色彩,让堆云洞不再是静态的遗址,而是能“讲述”革命故事的活态课堂。正如“王焕娥”的扮演者所说:“作为文艺工作者和共产党员,我们有责任把英雄事迹搬上舞台,用戏曲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青少年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热血换来的。”
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让红色精神走进更多人心中的有效途径——当年轻一代在蒲剧声里读懂初心,在堆云洞的故事里明白使命,红色基因便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秋风吹过堆云洞的古柏,蒲剧唱腔回荡在中条山下。这场实景拍摄,既是一次艺术与历史的相遇,更是一次信仰的传承。青年演员褚晓丹感慨;“我在剧中饰演嘉康杰,每一次演绎都让我深知今日生活来之不易,也更懂要向无数先烈致敬。”相信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会让红色精神成为更多人奋勇前行的力量。
记者 杨洋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