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陶朱公墓:一代商圣范蠡的归处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4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在运城市盐湖区,有个名字来历不凡的村镇——陶村,相传与春秋名士陶朱公范蠡有着极深的渊源。

说起范蠡,他绝对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从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到携美女西施归隐江湖,再到以经商之术富甲天下,被尊为“儒商鼻祖”与“文财神”,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河东大地竟与这位人物有关联,让人不禁心生好奇。

陶村不仅地名流传久远,传为范蠡当年隐居之地,村西还留存着陶朱公坟墓。古老地名和先贤传说相互映衬,愈发引起探寻之念。10月13日,记者走进陶村,一探其背后的故事。

地名文脉共溯源

从市区机场大道前往夏县的朋友,总会被827县道旁那座古朴大气的村牌坊吸引。牌坊上“陶村”和“陶朱遗韵”6个字,揭开了村落与范蠡的千年联系。

陶村村牌坊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的人生很是曲折。他凭借智谋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后,并未贪恋权位,而是果断弃官从商。后世对他评价极高:“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关于范蠡最后的归隐地,史书中有多种说法,但“之陶为朱公”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为何是“陶地”?因其处于“天下之中”,交流方便,利于贸易,是经商致富的理想之地。

而运城,恰与“天下之中”的地理、历史地位紧密相连。运城所在的河东地区,是尧舜禹故都之所在,是史上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区域。从远古的涿鹿之战,到尧舜禹的兴起,再到舜“陶河滨”的制陶印记,以及“夏,中国也”的说法,都证明了这片土地的古老与重要。

范蠡在这里经商置业、散财济民,是很有依据的。加之《过秦论》中“陶朱猗顿之富”的记载,想到“猗顿问术陶朱公”,猗顿向范蠡请教致富之道,在临猗一带经营盐业、畜牧业,成就财富传奇。这一典故也印证了范蠡在河东的活动轨迹。

怀着如此想法和粗浅认知,记者走进了位于陶村西侧的陶朱公墓,而此行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原来陶朱公墓选址于此,并非偶然。据运城中华文化促进会学者通过史籍考证,主要有三点依据:

其一,范蠡祖籍为河东。公元前592年,范蠡的先祖士会因对晋国有功,获封范地,此后便以封地为姓,范氏一族由此发端。士会曾担任晋国中军元帅,兼太傅,执掌国政,当时的范氏是晋国六卿之首,声威最高。春秋末期,因六卿间互相倾轧,范氏被迫离开晋国;三家分晋后,范氏封地归入魏国,范蠡的祖辈流落到楚国,但其先祖是晋国人是毫无疑问的。

其二,范蠡为何自号陶朱公?“陶” 指代陶唐氏,即尧帝;“朱”则指丹朱,是尧之长子。这一称号,既暗喻自己是尧帝的后裔,以此提醒后人不忘本源,要懂知恩报恩,也深藏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最关键的一点是,运城市文物相关部门曾对此地探测过,确为春秋时期的墓葬。这与范蠡生活的时代是相符的。

墓址碑刻双印证

循着历史线索,走近陶朱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楼上的对联:“十年生聚挽危亡尝胆卧薪,无范蠡何来越国;一世英明识时务名缰利锁,居河东终出财神。”既赞颂了范蠡助越灭吴的功绩,又点明了他归隐河东、终成“财神”的传说。

陶朱公祠

踏入祠内,能看到一座高约4米的砖砌长方形碑楼,碑楼正中“越名臣”三字,精准概括了范蠡的历史身份与地位。碑楼后方,是一座底径约8米、残高约1米的圆形封土堆,即陶朱公坟茔。

碑楼内嵌一通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陶朱公墓碑记》,为墓址的真实性提供了关键支撑。碑文记载,这里发掘出汉代断碑,陶朱公后裔得知是先祖墓址后,请来安邑知县撰文立碑,重修了墓碑。

其中,“遂适晋以终欤。今其后裔所居之地称陶村,且于汉元狩二年,公后人奉祀”的内容,以及陶朱公墓旧碑从土中被发现,都足以作为依据。

民国版《安邑县志》也有记载佐证:“陶朱公墓在陶村西,相传范蠡归齐相印,怀其重宝,间行至此卒而葬焉。”虽故事略有出入,但墓主是确定的。

仔细阅读墓碑上的文字:“自古英豪建功匪难,试睹韩彭谁羡登坛。功成身退是为明哲,扁舟五湖,子皮人杰。三掷千金,弃之若土,晚莅晋疆。陶氏始祖……”不仅确认了范蠡晚年定居河东的史实,更道出了陶村的来历,因陶朱公范蠡而得名,他也被尊为当地陶氏的始祖。

文献和碑刻,足以证明两千多年前陶朱公的后裔就在这里祭祀。

“越名臣”碑楼

当然不仅于此,陶村的陶姓后裔也是重要佐证。据文保员陶公文介绍,村中之前曾存有族谱,虽不幸被毁,但老一辈人见过,说家族历史从未中断。如今,陶村仍有百余户陶姓人家,他们的存在,便是范蠡与陶村深厚联系的生动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刘汉祺考察运城时,曾专门拜谒陶朱公墓。他从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出发,认为范蠡从越国位极人臣之位断然弃官归隐,后又从齐国宰相之位而退,隐姓埋名,回到祖先的故乡是有道理的,这圆了他叶落归根的梦想。他言道,这里亦古称“陶”,村中这么多陶姓后裔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而且,范蠡的老师计然是晋国公子后裔,是老子的得意门生,尤擅治国之策。另外,范蠡还对帮助晋公子重耳复国的介子推非常钦佩敬仰,介子推的墓就在临近的夏县裴介村。或正是“尊师重道”与“仰慕先贤”的心理,他选择河东作为终老之地。

《重修陶朱公墓碑记》中,安邑知县不仅详述了这片土地的关龙逄、段干木等先贤,还言曾主持修缮舜帝陵庙,称赞范蠡“深得老子之旨”很有智慧,“介子已先得”,追随介子推的脚步,到晋国终老,而且“千载后善退保身如公者,惟张子房一人”,千年之后,像范蠡善于退隐保全自身的,只有张良一人。这充分印证了刘汉祺先生的分析是正确的。

巧合的是,与陶村紧邻的张良村,因西汉张良围攻魏王豹时屯兵于此得名,相传张良曾专程拜谒陶朱公墓,并赞道:“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更不用说陶朱公的徒弟猗顿墓在附近的临猗县。

这些历史遗存,都为陶朱公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保护传承新地标

陶朱公墓的文物价值,也早被官方认可。1962年,它被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重新公布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祠门前的文物保护碑还在,近40年间历经风雨,碑身的斑驳与古墓的沧桑相得益彰,可谓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2015年,在刘汉祺、运城市传统文化协会等多方呼吁与推动下,陶朱公墓启动修复保护工程,不仅修整了环境,还建了围墙;同年9月,陶朱公祠揭牌仪式举行。当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叶剑英元帅之女凌孜(本名叶向真)专程莅临运城,为陶朱公祠揭牌。重新修祠,让这片沉寂的古墓又有了生机。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热,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越名臣”碑楼前驻足,在陶朱公坟茔前拜谒,探寻“商圣”的经营智慧与人生哲学。

陶朱公墓的价值远不止于千年古墓。范蠡创立的“薄利多销”“三聚三散”等经营思想,不仅是中华商业的精髓,也与运城作为“盐运之都”、晋商发源地的历史背景契合。他被尊为“文财神”,与运城另一文化符号“武财神”关羽形成呼应。

当地有关部门正积极规划,通过召开文化座谈会、挖掘范蠡在河东的经商佐证、开展研学等方式,进一步弘扬陶朱公的故事,打造“西有关帝、东有陶朱”的文旅格局,推动当地文旅深度融合。

从春秋时期的“陶朱遗韵”,到如今的文旅新坐标,陶朱公墓既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商业智慧与人生哲学的生动见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