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9-06
杀敌英雄翟洪林的军功章
在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杀敌英雄翟洪林的一枚军功章。这枚军功章和英雄使用过的皮箱、书籍放在一起,特别鲜耀亮眼,引人注目。
翟洪林,垣曲县上王村人,1919年生,1943年入党。曾担任垣曲县东山抗日游击队班长、中队长、独立营连长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屡建奇功。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兵团五十五军二一五师副团长,1958年转业地方工作,1975年离休。
1943年夏天某日,翟洪林率队到古堆村保护夏收,提前预知皋落日军据点日伪军出来抢粮。他带领游击队员埋伏在柿疙瘩山下。等日伪军走近,他一声喊:“打!”前面几个伪军应声倒地,后面的日本鬼子还没等缓过神来,又一声“打!”两个鬼子趴在了地下。一阵沉寂之后,鬼子们端枪胡乱扫射,翟洪林他们早已经绕过山岭向东山搬回了。这次伏击,日伪军死伤多人,而翟洪林他们毫发无损,大获全胜。
1944年年初的一天,游击队得知,王茅日军大队部一个大汉奸回到皋落家中,于是决定趁机除掉这个恶贯满盈的大汉奸。当晚翟洪林带两名队员避过日军岗哨,潜入皋落,摸进汉奸院里。半夜时分,趁汉奸熟睡,来到床前,一刀将其毙命。
1944年10月,翟洪林率队攻袭峡口日军据点。据点内有日军一个班、伪军一个中队驻守,配有很强的火力。翟洪林一边组织正面佯攻,一边带几名队员绕到炮楼后面,把准备好的火把点燃后投向炮楼,顿时火光冲天。翟洪林越过壕沟,趁着滚滚浓烟冲向炮楼,扔出一排手榴弹干掉了炮楼外面的几个敌人,并快速放下吊桥,使正面佯攻的游击队员冲入炮楼。经过激烈战斗,峡口日军炮楼被一举端掉。从此,日军一听到翟洪林的名字,就不由地胆战心惊。
1945年春,在阳城召开的太岳军区抗日表彰大会上,翟洪林被授予“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获得了一枚军功章。1985年,老英雄翟洪林病逝,但他的这枚军功章依然闪闪发光。
石雷的故事
在中条山抗战纪念馆里,有一颗石雷很是醒目。它长约42厘米,宽有29厘米,厚达22厘米,深情地向人们诉说着它背后深藏的故事。
乍一看,这不过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只是中间人工凿了一个洞眼,令人有点好奇。其实,这正是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卓越智慧和奋勇精神的写照。
抗战初期,垣曲这块革命红土地早早就成立了民兵自卫团,他们利用山地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麻雀战和地雷战袭扰日军。当时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封锁,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民兵们立足山区,土法上马,在石头上大做文章。这里的百姓盖房垒墙有用炸药把大石头炸成小石头为己所用的做法,受此启发,民兵们在石头上凿一个口小肚大的洞眼,洞眼里装进炸药,安上引爆装置,一拉弦就将石头炸得粉碎。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就地取材、消灭敌人的新式武器——石雷。
当时,在同善山地、东西河漕,在广大根据地和游击地带,兵民一体合作,自制炸药和石雷,打击敌人。日军心惊胆战,寸步难行,像缩头乌龟一样不敢出来。当时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一个石头蛋,当中钻个眼,装进四两药(炸药),再把雷管安,敌人踩上去,管叫他人仰马也翻。闻名同善山区的朱家沟造雷英雄柴廷老汉,每天拉石头凿眼,一天可造石雷200颗。从1942年到日军投降,全县兵民自制石雷数万颗,有力地支援了垣曲人民抗击日寇的伟大斗争。
抗日军民自制的土石雷有两大好处:一是就地取材,无须多少成本;二是能避开日军工兵的探雷器不被发现。在使用过程中,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石雷品种,有踏响一颗雷引爆多颗雷的连环雷,有挂在树上的空中雷,还有埋进水下的水雷,把敌人炸得晕头转向。
当时,在太岳军区的一种刊物上,有一则打油诗写道:
大路口小路口,
小沟平地山梁上。
大门口小门口,
院子里头窗台上。
锅灶里炕洞里,
屋里屋外茅房里。
东边摆个地雷阵,
西边撒个地雷网。
南边炸来北边响,
民兵山头打冷枪。
这里进来出不去,
那里进来死个光。
轰隆轰隆石雷响,
根据地人民保家乡。
张梦龙的一枚印章
抗日民族英雄张梦龙留给后人唯一的遗物就是一枚印章。这枚印章的材质为骨质,长10厘米,宽5厘米,是他任县委机关秘书时随身的用具。
张梦龙同志生于1917年,垣曲县下南蔡村人,学生时代就倾向革命,追求进步。1938年2月入党。同年10月,他调入县委机关任秘书。当时县委机关隐蔽在同善北垛村王唐文家,办公室就是一间低矮、狭小的阁楼上的一间小屋子。这也是他吃饭睡觉的地方。这小屋子冬天北风凛冽、寒气袭人,夏天暑气蒸腾、沤热难耐。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时间,从不叫苦。机关事务就他一人担当,从起草文件,编写宣传材料、党员学习教材,到对上级打报告、写汇报,对下级写通知、下指示以及刻制蜡版、油印装订,都由他一人担当。就连县区机关的印章和仿刻敌人印记图戳,都由他亲力亲为。经他刻印的材料,字迹工整、油印清晰。凡读过他刻印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他材料的人,无不称赞他的功夫和功力。
在张梦龙年轻的生命中,还历任过中条地委秘书、晋豫日报编辑、太岳四分区情报参谋等职。他和邓小平等八路军高级领导人皆有交往。他领导的同日伪顽匪周旋搏斗的特工队,在中条山地区成为一支特殊的力量,锋芒直指敌人心脏,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他处变不惊,巧于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兼具秘密工作和武装斗争的能力和经验,是中条山一带传奇式的抗日英雄。
1942年初,张梦龙奉命返垣,负责搜集盘踞在垣曲及周围各县日伪军的情报及其策反工作,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一张收条
这张收条有22厘米长、8.5厘米宽,虽已纸面发黄,字迹却还清晰。上面写着:收到下古堆给养六十斤、鞋三双。落款为东山抗日第一队。
中条山战役之后,垣曲被日军占领,敌人到处烧杀抢掠,加之旱灾蝗灾连年不断,真的是饿殍遍野。就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只要有八路军来,老百姓总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这张收条就是那时八路军战士收到物品后打给下古堆村村民赫连朝阳爷爷的。
赫连朝阳听父亲讲,七十年前,家里来了几个东日抗日游击队战士,说游击队已经半个月没有粮食了,想借点粮食渡难关。爷爷看这几个游击队员都是饿着肚子下山,就赶紧要拉火为他们做饭。队员们挡住爷爷说:“不用了,有了就借点,没有就到别的家看看。”爷爷说:“有,有,再困难也不能让你们饿肚子。”说着就走进一间堆满柴火的小棚子里,把埋在柴火堆里的一袋粮食拿出来交给游击队员,跟他们说:“别嫌少,就只有这些了。”游击队员接过粮食,感激地说:“谢谢大爷,给你打个收条,以后好还。”爷爷看游击队员们穿的鞋都露着脚趾,就又从柜子里取出奶奶给他做的一双新鞋和屋后窗台上两双旧鞋交给他们。
游击队员走后,爷爷对父亲说:“日本鬼子,贾部土匪,抓人抢粮,无恶不作,咱们有粮食也不给他们。八路军为咱老百姓出生入死,吃点粮食,还给打收条,我们就是再困难也要把粮食送给八路军。”
这张收条保存到现在,成了战争年代八路军和老百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历史见证。
(王雪花 王端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