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万无一失护安澜

——我市河湖监管“实打实”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2

“七下八上”,最是牵挂。自7月下旬,进入防汛关键期以来,我市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汾河入境运城最高流量达345立方米每秒,中心城区11次降雨考验排水体系,山区河道面临山洪隐患。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从汾河岸边的昼夜值守到姚暹渠上的精细调度,再到山区河道的徒步巡查……我市水务部门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抵御洪险,以“实打实”的监管举措,织就一张守护河湖安澜的天罗地网。

汾河运城段——

“眼见为实”,昼夜巡查确保安全

8月15日,汾河运城段上游市县遭遇强降雨。21时48分,汾河一级支流——临汾市古县洪安涧河东庄站监测到山洪峰值流量400立方米每秒;仅仅42分钟后,流量猛增至701立方米每秒。虽然汾河运城段未达到四级响应条件,但河道漫滩的风险已悄然逼近。运城、临汾河长办跨界联动首发汛情,市河湖务管理中心立刻启动应急机制。

昼夜坚守,动态监测。防汛人员立即进入战时状态,24小时紧盯水情变化,建立高频次信息通报机制——每20分钟发布一次上游各水文站的实时流量数据,确保对洪水演进情况了如指掌。8月16日22时,汾河入境运城段新绛站流量达345立方米每秒,这一关键数据为后续防汛调度提供了重要依据。市河湖务管理中心汾河工作部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水情,科学预判入境流量大小、时间与影响河道安全因素等,及时发布沿汾四县(市)预警信息。

果断处置,应关尽关,应撤尽撤。面对险情,汾河工作部第一时间调度部署,沿汾四县(市)水利部门接到调度指令后,连夜安排落实:新绛、稷山及汾南灌区立即对城区段(橡胶坝)蓄水工程实施塌坝运行,加大河道行洪断面,确保洪水顺利下泄;关闭沿河所有穿堤涵管闸门,防止河水倒灌;组织在建工程工作人员紧急撤离,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增派力量对各类风险点及重点险情段加密巡查频次,严防险情发生;在洪峰流量可能出槽的关键节点,提前完成河道内滩区群众的转移撤离。经过市县各级积极应对,8月20日,洪峰安全通过运城段并顺利出境,沿线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洪峰过境后,汾河工作部工作人员再次深入一线,及时查看掌握沿线河道洪水出槽漫滩情况。“这些数据都是下次防汛的‘活教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防汛预案。”一位参与巡查的工作人员说。

从风险点标注到应急处置,汾河工作部用“眼见为实”的坚守,为汾河运城段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汛屏障。这份从容应对的背后,是汛前准备早已织就的防护网。早在入汛之前,汾河工作部就已做足准备,绘制完成2025年汾河运城段风险点防控示意图,对沿汾两岸205.41公里堤防防汛风险点、道路豁口以及在建工程等进行清晰标注。“图上的每一个标注点,都是用脚板踩出来的。”汾河工作部负责人指着示意图说,“汛期来临前,我们必须对每一处薄弱环节都了如指掌。”

除了绘制风险图,汾河工作部还修编完成《汾河运城段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结合河道治理现状,对预防、预警、应急响应等内容进行全面升级。深入一线开展督导巡查,两次开展违规取水取缔行动,督促在建工程加快进度,在保障生态流量的同时筑牢防汛安全线,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姚暹渠城区段——

提前预警,“翻来倒去”分洪减涝

姚暹渠是中心城区雨水直接排放出城的唯一通道,承担着中心城区三分之二建成区面积的雨水排放任务。

8月5日,中心城区遭遇强降雨,姚暹渠景观段水位迅速上涨,一场与洪峰的“精细博弈”在此开展。

先手准备,空渠迎洪。姚暹渠城区段19.4公里河道排水调度和人民路路口闸阀启闭,是确保中心城区安全度汛的关键。早在8月4日18时59分,接到市城市防洪应急指挥部指令后,市河湖务管理中心中心城区工作部便迅速行动,立即打开闸门排放存水,至22时排空渠道中景观存水,做好“空渠迎洪”准备。降雨时,值班人员密切关注渠道内水位情况,每一小时报告一次水位变化,为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动态调度,攻防并举。随着雨势加剧,姚暹渠景观段水位持续攀升至1.8米,跃进闸全部开启满负荷分洪,同时升起3处拦水钢坝闸,满负荷拦截上游来水。工作人员在“蓄”与“排”之间精准拿捏:既要保证河道不漫溢,又要为城市排水留空间。这种“翻来倒去”的调度持续了4个多小时,直至姚暹渠水位降到1.65米,上游跃进闸关闭,拦水闸全部放平,本次降雨调度才宣告结束。

从6月18日泄洪17万余立方米,到8月5日泄洪26万余立方米、分洪22万余立方米,再到8月20日泄洪28万余立方米……截至8月底,姚暹渠共泄洪91万余立方米,跃进闸分洪34.8万余立方米。这背后,是中心城区工作部提前预警、“翻来倒去”的调度智慧,更是“以变应变”的担当。

“城区防汛必须谋在先、干在前,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下好防汛这盘棋。”中心城区工作部负责人说。“翻来倒去”的背后,是一盘必胜的大棋局:

汛前备足“先手”,中心城区工作部修订完善《运城市姚暹渠中心城区段防洪排涝应急调度方案》和《运城市中心城区防洪调度图》,使防汛调度更具可操作性;

汛中精准“落子”,各值守点实时将信息上报工作专班,做好分洪准备,严格听令启闭分洪闸及升降钢坝闸,确保水工程安全的同时,尽力缓解中心城区内涝;

汛后及时“复盘”,每次行洪后,第一时间对人民路调节闸、跃进分洪闸、3个拦水钢坝闸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把每次应对转化为下次备战的经验,形成“备汛”“应汛”“保汛”的闭环。

涑水河岸线——

徒步巡查,全段“打样”“心知肚明”

6月20日,涑水河重要支流——闻喜县沙渠河山区河段,一支由市河长办与闻喜县河长办组成的巡河队伍在高温中徒步前行。他们手持记录本,在18公里长的崎岖山路上仔细排查,历经7小时发现24处疑似问题,这是市河长办第五次为巡河监管“打样”。

徒步巡河,价值见于细微。在一处隐蔽的河湾,队员们发现被杂草掩盖的排污口,用无人机全方位拍摄取证;在陡峭的堤坝段,他们用脚踩探土质松软程度,判断是否存在滑坡风险。“卫星遥感可以发现大面积的水体变化,无人机可以巡查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但只有走进去才能发现这些‘藏起来’的问题。”参与巡河的市河长办工作人员说。

这场始于2024年4月的“打样”活动,已形成完整的监管闭环。从涑水河夏县段首巡发现120个问题,到亳清河山区段仅记录4个问题,数据变化印证着治理成效。5次徒步巡河,累计27小时92.3公里的行程中,214个问题全部进入督办流程,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回头看”的全链条机制。

“打样”的深意不止于巡查本身。对基层河长而言,这是生动的现场教学:如何规划路线、记录问题、处置险情;对社会公众来说,巡河队伍的身影传递着“河湖问题非改不可”的决心。

如今,这种徒步巡查已从活动变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县级河长、基层河长开始效仿这种工作方式,河湖长制成员单位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河湖治理。“要治水治河就不能坐在办公室,必须走在一线,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这已成为全市河湖长制工作人员的共识。

从沙渠河的徒步脚印到全市7个幸福河湖的创建成果,市县两级河长办用“心知肚明”书写治理答卷。正如那支巡河队伍在夕阳下的剪影,他们的脚步或许缓慢,却在一步步丈量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图景。

步履不停,守护不息。汾河岸边的风险点台账在持续更新,姚暹渠的调度方案又有新优化,山区河道的徒步巡查还在持续……这些“实打实”的举措,共同构成了河湖管理的坚固基石,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安澜、幸福、美丽之河。

本报记者 杨红义 高 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