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2
深夜,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华新材料)实验室灯火通明,映照着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郭晓琛专注的脸庞。他俯身审视着新型催化材料样品,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核心技术这块‘硬骨头’,最终要靠党组织凝聚人心才能啃下来!”他的话语沉稳有力。
从山西铝厂的熔炉旁到掌舵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前沿,郭晓琛的“战场”在变,但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的高度自觉却日益深刻。担任该公司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将“党务工作者”视为第一身份和首要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前沿书写担当。
党建铸魂:思想灯塔领航科研征程
作为公司党建“第一责任人”,郭晓琛深知,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企业看清大势、锚定方向的“源头活水”。
如何让党建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郭晓琛旗帜鲜明地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领会中央大政方针作为公司决策的“第一议题”,推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与企业研发例会、市场分析会深度融合,让党的最新精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研判行业趋势、制定战略的核心坐标。
在车间一线、研发间隙,郭晓琛化身理论“播种机”,开设“微党课”,用平实语言将“国之大者”具象化为企业的“务实之策”——“国家哪些新材料被‘卡脖子’?”“炬华新材料能在这个链条上贡献什么力量?”引导党员骨干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求。
正是这份将政治引领融入企业骨髓的坚定,让炬华新材料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始终锚定正确航向。今年,他被授予运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正是对其政治担当的充分肯定。“党建工作是企业的‘根’与‘魂’,必须深度融入企业运行发展之中。”郭晓琛的话语彰显着一位党务工作者的坚定信念。
党建强链:组织引擎激活创新动能
如何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郭晓琛的答案清晰笃定:将党组织嵌入企业创新链、价值链核心环节。“把支部建在研发链上,让党员冲在攻关最前沿。”他推动建立“党员示范岗”,在关键研发项目、核心技术突破中,党员骨干总是冲锋在前。
创新之路布满荆棘。曾有一项关键催化剂材料的稳定性难题久攻不下,团队士气低迷。郭晓琛连夜召开会议,凝聚共识,鼓舞斗志,组建党员突击队,带领大家复盘分析、调整思路。实验室彻夜不熄的灯光,映照着党员骨干冲锋的身影和额头的汗水。最终,技术瓶颈被成功突破,相关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这支由党组织凝聚起来的队伍,成为企业最硬核的“创新引擎”。
创新之要,首在聚才。郭晓琛以党建为纽带,在炬华新材料构建起强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与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卓有成效。近期,又与厦门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聚焦“硅钛复合催化材料”等尖端领域联合攻关。“柔性引才,实质是党组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体现。”他道出其中关键。目前,该公司已建成联合实验室、博士工作站及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持续创新注入澎湃动力。
在党建引领下,炬华新材料近年来斩获29项国家专利,承担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40余项,起草企业标准6项,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材料产品走向全球市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2.4亿元,利润连续三年稳健增长,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正是党建凝聚创新动能的最佳注脚。
党建护航:清廉堤坝筑牢发展根基
在炬华新材料,郭晓琛以严谨细致、近乎“苛刻”的作风著称,尤其在规范企业运行和廉洁建设上。这份“铁面”,源于他对党务工作者身份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双重珍视。“企业要行稳致远,清廉是生命线,党员是守门人。”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行动的准则。
他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企业管理全链条,主导建立覆盖采购、研发、销售、财务等关键领域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精准梳理风险点,制定严密防控措施。带头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并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监督;推动清廉文化进车间、入流程;警示教育常态化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发展生态。
回忆起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时的场景,他动情地说:“党员这个身份,就是我的‘纯度标尺’。党务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确保企业的航船始终在党纪国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任何偏离都绝不允许!”这份清醒与坚定,为炬华新材料筑牢了坚实的发展根基。
党建反哺:赤子初心润泽一方热土
企业发展壮大,郭晓琛心中的责任田愈加宽广。他深知,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更在于传递党的温暖,履行社会责任。他积极响应河津市争当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排头兵的号召,将企业命运与区域发展紧紧相连。
在郭晓琛推动下,炬华新材料积极发挥技术龙头作用,在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牵头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技术共享、资源整合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他更带领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将公益理念融入企业文化血脉。抗洪抢险一线,有炬华新材料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现场,传递着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在环保投入上他从不吝啬,坚持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河津贡献力量。
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始终端正地佩戴在郭晓琛胸前。“组织信任我,让我站在党务工作者这个光荣的岗位上。这身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对企业员工负责,对区域发展尽责,更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郭晓琛的目光望向窗外繁忙而有序的厂区,那里闪耀着一位老党员将红色信仰熔铸于产业报国实践的坚定光芒。
本报记者 许 菲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