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一泓清水”刷新幸福成色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1

雨后的万安村,空气格外清新。村中心的池塘里,两只鸭子悠然划开粼粼波光。池塘边,有村民开着农用三轮车接水,准备给桃树打药。

“这里原来是个蚊蝇滋生的臭水坑,现在变成了村里的景点。”新绛县万安镇万安村党支部书记王丰太说。

变化,源于我市实施的“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共涉及87个项目,其中省定项目27个。新绛县上院村、泉掌村、三泉村、阳王村、万安村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就是省定项目中的一个。

所有的工程,都指向民生民情,为了富裕、幸福。8月21日,记者来到新绛、稷山、河津,从不同的项目中,感受这“一泓清水”铺就的幸福底色。

乡村污水变身清流

今年的万安油桃卖出了十几年来的最好行情。采访时,正值今年的油桃销售季接近尾声,位于村中心的池塘边,前段时间排队接水的农用三轮车长龙已不见踪影。半天时间,只有一名村民前来,他熟练地将一根下垂的水管塞入车上的储水桶,打开开关,一阵哗哗声,三四分钟后,这个能存1500公斤的水桶就接满了水。

“以前我们给油桃打药需要在自己家里接水,一桶水得等一个多小时,还得掏水钱。在这里接水,又快还免费!”这个名叫黄炎平的村民表示很满意。

“满意之水”,源自万安村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的中水。村内的污水进入站内,经过厌氧反应池、微生态滤床净化后,变身一股清流汇入村中心的池塘,成为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的重要来源。

万安村是远近闻名的“油桃村”,全村耕地八成以上都种了油桃。油桃需水量很大,灌溉用水靠机井,但喷药用水以前就只能靠家中的自来水了。村民家中的自来水管本来水流就小,一遇集中用水就更小了,接满一桶水有的甚至需要三四个小时。

2022年,该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已成臭水坑的池塘进行彻底改造。几乎在同期,万安村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投入运行,每日处理470吨污水,为池塘提供源源不断的可靠水源。

“这是一举三得,污水处理站的中水有了排放地方,村民打药用水难题得到解决,池塘的景观用水也有了保障。”王丰太家紧挨池塘,对于变化他感受颇深,“有了这一池水,整个村子都有灵气了。”

对于这一池清水,村里格外珍视,每天都有人维护,围绕池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悬挂了彩灯,增设了喷泉和增氧设备,还在池中投放了鱼苗。

和万安村同期建设污水处理站并投入使用的还有上院村、泉掌村、三泉村、阳王村,该批项目总投资3926.95万元,服务13个村3.56万人,合计用地27.82亩,全部采用“高效厌氧+微生态滤床”工艺处理,污水日处理量合计为2120立方米,出水水质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3项指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

“目前,我们在农村已建设32座污水处理站和污水收集池等治理设施,可以覆盖全县近一半的行政村。下一步,将按照规划,有序推进全县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市生态环境局新绛分局副局长吉晓民说。

防洪生态相得益彰

汾河稷山县下费桥段,新砌的防洪堤整齐坚固,一块块石头被铁丝紧紧系在一起,牢牢守护着河堤。堤的两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从此处向东西两边延伸,就是长约40公里的汾河流域稷山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

2021年的特大秋汛之后,该项目迅速上马:堤防改造42.414公里,穿堤管涵改造77处,防汛抢险道路硬化42.8公里,建设堤防安全监测点286个、基准点22个,完成堤防边坡防护122.49万平方米……

2024年,汾河流域稷山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完工。该项目的建成,补齐了稷山县汾河防洪抢险基础设施短板,增强了汾河稷山段防洪能力,乡村段可达到20年一遇标准,过流能力可达到1500立方米/秒;县城段可达到50年一遇标准,过流能力可达到1950立方米/秒,为沿线群众提供了更高的防洪保障。

改造之后,原来河堤上狭窄的土路变成了沥青铺成的双向两车道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路两边林木茂密,风景怡人,不时有人骑自行车通过。

在河边,当地配套建设了亲水栈道、休闲座椅、路灯等设施,为两岸群众增添了休闲放松的新去处。在一处名为“钢坝”的地方,有八九辆车停在河道边,一位父亲正带着孩子在开阔地放风筝,河道中几只水鸟悠闲觅食。河水以水坝为界,上游波光粼粼、风平浪静,下游浪花翻涌、水声滔滔。  

“稷山县地处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要关口。”市生态环境局稷山分局水污染防治股股长贾孟杰说。

据了解,稷山县“一泓清水入黄河”省定重点工程项目共有8个,目前西社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工程等5个项目已完工,汾河流域(稷山段)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3个在建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污水处理留足“余量”

走进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厂长李壮庆正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查看全厂设备运行情况。

其对面,还有一面大屏幕。大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整个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与重点环节进行视觉化呈现,从污水进厂到处理达标后外排,污水处理全过程清晰直观。

屏幕上有许多或绿或红的按钮,李壮庆操作着电脑,向记者演示:“这些都是可以操作的,开关啦,输入数据啊,非常方便。通过屏幕可以掌握全厂运行情况,还可以进行远程操作。”

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属于“一泓清水入黄河”省定项目,概算投资2.18亿元,占地120亩,采用“预处理+低氧曝气A2/O+磁混凝沉淀池+低碳脱氮滤池+紫外线消毒”处理工艺,设计规模为每天处理生活污水3万立方米,主要收集处理河津市区汾滨街以东的城市生活污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浑浊且带有垃圾的生活污水通过物理处理区、生物处理区和化学处理区,水质达标后外排,污泥经分离、压制、干燥处理后,与从污水中滤出的垃圾一起送往发电厂焚烧处理。

“此项目今年2月开始进水调试,3月实现水质稳定达标、正常运行。目前,每天处理生活污水稳定在1.2万立方米左右。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使河津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万吨,有效补齐了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量。”河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87个项目超7成完工

黄河运城段10条河流完成生态修复,昔日采砂坑变身湿地公园,万亩盐碱地重现生机,旅游公路串联12个生态节点……目前,我市已建成的生态治理工程呈现多重效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对沿线旅游产业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今年7月,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发布的“月度快报”中,我市工程完工率名列全省第二。

近年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制订出台《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系统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综合治理。同时,成立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办公室,下设综合保障组、技术指导组、项目协调组、督导督察组4个工作组,建立会议、调度、通报、督办、政治监督5项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达效。

今年以来,运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河津、临猗、万荣、稷山等县(市)实地调研工程建设,要求项目尽快完工达效;多次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调度会,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通报、督导,督促项目按序时进度落地开工、建成达效。

目前,全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87个项目,累计完工64个,在建20个,前期3个。其中,27个省定项目全部开工,已完工22个;60个市定项目,已完工42个,在建15个,前期3个。

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省政府重点目标任务要求,2025年我市2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省定项目要全部完工。专班办公室将围绕工程序时进度目标,紧盯完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协调、督促各有关单位,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达效,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本报记者 陈永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