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韭花满田畴 丰收富乡邻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2

初秋时节,微风拂过盐湖区王范乡的田野,一股浓郁的韭花香四处飘散。眼下,正是王范乡韭花采收的关键节点,连片的韭花田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片洁白的海洋。田间地头,农户忙碌的身影、加工车间轰鸣的机器声,共同勾勒出“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丰收画卷,小小的韭花正成为促进农民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王范乡姚张村的韭菜种植基地里已热闹起来。农户们踩着晨露,穿梭在齐腰高的韭菜丛中。他们手指翻飞,轻轻捏住茎秆,“咔嚓”一声,一朵朵洁白的韭花便落入袋中,动作麻利又精准。不一会儿,腰间的袋子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这韭花讲究‘趁鲜采’,早上露水没干时采摘,水分足、口感好,收购商也更喜欢。”正在采收的姚张村村民车俊杰一边忙活,一边向笔者介绍,“工人们每天从5点半干到8点半,每人能采收100多公斤,一天共采收500多公斤,采收期能持续三四天。”

说话间,采摘好的新鲜韭花被陆续运到田边的临时收购点,经过分拣、称重后,及时送往附近的刘村庄村,再转运到加工企业。“今年行情不错,收购价稳定在5.4元一公斤,就这七八亩地,单靠韭花就能收入两万多元,加上后续的棚栽韭菜,一年下来收入还是可观的。”车俊杰笑着说,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韭花丰收,不仅鼓起了种植户的“钱袋子”,还为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搭建起“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夏县水头镇常村村民高永红就是这场丰收中的受益者。

“家里这会儿没什么农活,听说这边招采韭花的工人,我就过来了。”高永红一边分拣韭花,一边算起“收入账”:“每天上午干3个小时,下午再干3个小时,一天能挣100元钱。活不重,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方便多了,美着哩!”据了解,像高永红这样在基地务工的周边村民,高峰期时有二三十人,采收期内每人能挣近千元,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王范乡的韭菜种植历史有40多年。初期,当地农户尝试种植韭菜,但规模小、品种杂,效益并不突出。经过摸索,农户们逐渐掌握了韭菜的生长规律、管理技巧,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模式。如今,王范乡已形成“春有韭菜、秋有韭花”的农业循环种植体系,真正让土地实现“四季不闲、效益倍增”。

“韭花采收完,得给韭菜浇水、施肥,补充养分。”车俊杰指着刚采收完的韭菜地说,等到小雪节气过后,气温下降,韭菜会自动进入休眠期,“那时候把地里的枯秆清理干净,再搭起温室大棚,做好保温措施,到农历腊月就能收获新鲜的棚栽韭菜了。”这种循环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保障了农户全年有稳定收入。

田间采收忙,车间加工同样热火朝天。随着韭花大量上市,位于盐湖区的金满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传送带上,新鲜韭花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分拣、剔除杂质,有的忙着清洗沥干水分,有的操控机器进行搅碎、调味,每个环节有条不紊。

“最近收购量较大,昨天一天就收了7.5万公斤韭花,车间24小时连轴转,就是为了赶在最佳保鲜期内完成加工。”该公司负责人卫丽霞介绍,这些韭花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后,变成了风味独特的韭花酱,再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我们的客户主要来自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其中不少客户已合作20年。”

能赢得客户的长期认可,除了王范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离不开企业对韭花品质的严格要求。“韭花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原汁原味’,我们从源头把控品质。”卫丽霞说,在加工环节,公司始终遵循传统制作工艺,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同时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盐、辣椒等辅料的比例,最大限度保留韭花的鲜香,让消费者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从田间地头的辛勤采摘,到加工车间的精心制作,再到发往全国各地的物流配送,王范乡已形成一条“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仅王范乡一地,每年韭菜、韭花相关产业的产值就达数百万元,带动近百家农户稳定增收。这一朵朵小小的韭花,不仅化作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金花”,还助力当地特色农业摆脱“小而散”的困境,焕发出规模化、产业化的新活力。

(本报特约通讯员 乔沼珲 王 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