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2
“不是化肥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学会与微生物共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这句话,道破了农业绿色转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层关联。
在我市田间地头,肉眼难寻的土壤微生物正以“地下工程师”的身份重塑农业生态,而全市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则用脚步丈量土地,为这份“微力量”的发挥筑牢数据根基。
今年暑期,市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站站长陶国树带领市、县土壤普查技术人员,顶着烈日深入田间,紧锣密鼓地开展土壤普查。山区高海拔采样点车辆无法抵达,他便带头徒步10余公里,只为确保每个点位数据可靠。夜幕降临,他又马不停蹄召集技术人员,对当天的土种边界校核情况分析研判。
“8月底要拿出土壤普查初步成果,土种边界划定是关键,必须全流程控质。”他的话语里满是紧迫感。近一个月来,他亲自核查采样点位300多个,纠正各类问题80多项——这只是他3年深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一个缩影。
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启动后,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工作的陶国树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农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土地利用强度、土壤养分结构变化显著,而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正是反映土壤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的“晴雨表”。这份普查不仅是对农用地的“全面体检”,更是为守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铺路。
如今,这份坚守已结出硕果。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2.6%,连续9年实现减量增效,每克健康土壤中活跃的数亿至数十亿个微生物,构建起复杂的微生态网络,如同精密运转的“地下车间”,在养分循环、结构改良中释放着不可替代的能量。
在氮素循环中,微生物是“天然氮肥厂”。过去农田施入的氮肥仅30%左右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其余多流失污染环境;如今微生物介入,逐步减少浪费,让氮元素利用更高效。
面对土壤中80%难被作物吸收的磷、钾,微生物又化身“化学剪刀”:解磷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曲霉分泌有机酸,溶解难溶性磷;解钾微生物酸化土壤,将固定态钾转化为有效钾,作物磷、钾吸收量均有提升。
土壤结构改良领域,微生物更是“金牌建筑师”。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能将植物根系吸收面积扩展1000倍,其分泌的多糖与细菌代谢产物像“黏合剂”,黏结土壤颗粒形成稳定团粒结构,提升土壤通气性与保水性;微生物分解残体产生的腐殖质,还能形成固碳效率是植物系统两倍的土壤碳库,为农业“双碳”目标助力。
从陶国树团队徒步核查的每一个采样点,到土壤中默默工作的每一个微生物,二者共同勾勒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画卷。当微生物菌剂逐步普及,当更多人学会与土壤微生物“共生”,我们必将看到:土壤更肥沃、粮食更安全,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运城的农业也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撑下,稳步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本报记者 范 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