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学滋养之旅

——运城市作家协会赴陕西省贾平凹故里采风活动侧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0

□南俊

贾平凹故居一景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古镇,是文学巨匠贾平凹的故乡。8月16日、17日,运城市作家协会组织赴贾平凹故居采风,笔者踊跃报名。

我们采风团一行36人,前往贾平凹故居和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深切感悟文学大师的艺术源泉,汲取丰厚的文学滋养,激发文学创作活力。

大型锻铜墙雕

(一)

棣花古镇因早年盛产棣棠花得名。棣棠,亦作常棣、唐棣,《诗经·小雅》有《常棣》一诗,后来,常棣常被用来形容兄弟情谊。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三过棣花古镇,留下了“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名句。

16日天公不作美,刚开始是小雨,后来下成了大雨。尽管如此,也抵挡不住大家探访贾平凹故里的热情。走在棣花古镇的街道上,只见四面青山环绕,群峰叠翠,云雾笼罩,古朴秀丽,空气清新。山上一片葱茏,植被茂盛,山下开阔地带是成片的美丽村庄,一目望去,鲜花盛开,真是宜居宜赏。

我们首先来到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该馆于2014年9月30日开馆,一到门口,“贾平凹文学艺术馆”8个大字熠熠生辉,门楣上挂着的一对红灯笼,经过雨水冲刷更加鲜亮。

门楼右手边有一堵高墙,墙上是大型锻铜墙雕。雕塑右下角,是坐在桌前的贾平凹像,其余都是书架,书架上摆放着贾平凹先生的各类作品。一眼看过去,有小说《废都》《怀念狼》《商州》《秦腔》《情劫》《州河》,以及散文集《爱的踪迹》《做个自在人》《月迹》等。

跨过小门楼,就到了艺术馆正门。从远处看,艺术馆外部交错有致,富于变化,呈现“凹”字形设计,又有着关中民居单坡屋顶建筑的风格,占地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艺术馆正门设计是传统的雕刻木艺门楼,大气磅礴的现代风格中,嵌藏着传统艺术的精华。

艺术馆由文学馆、书画馆、影音馆3部分组成,门上分别都对应有馆名和对联。走进文学馆,只见屋里摆放着贾平凹的部分作品和图片,以及他《四十岁说》文中的手迹。我们仔细观看,钦佩之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接着,我们又欣赏了书画馆里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风格鲜明,美不胜收。

随后,我们来到时光走廊。无数根条型方管与镶有线灯的金属管交错而铸,墙面灯光与地面石材交相辉映,营造出时光隧道的效果,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墙体上以时光记事的方式,记载着贾先生每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一一细看,似乎可以看到贾先生呕心沥血在灯下写作的情景。另一边则是他年轻时使用过的农家工具,纺织机、风箱、扁担、簸箕等,布满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尘埃,真实展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群众的劳动场景。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就能登上巅峰。”过了时光走廊,一面面人物墙进入视野,老舍、冰心、茅盾、闻一多等文坛名家,以及多位外国作家,在贾平凹文学创作的路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屋子里还陈列着他的一些文学手稿和早期出版的著作。

从屋子出来后,一个偌大的玻璃展柜映入眼帘,里面陈列着贾平凹收藏的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石雕。另一个展柜上,则摆着依据贾平凹小说故事人物捏出的陶泥制品,惟妙惟肖,表情丰富。通过他们的形态表情,我们似乎可想象到主人公们的人生故事和起伏命运。

(二)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也是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具有丰富深刻的中华民族性格和心理内涵。在作品中,他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也用自己的独特笔触,记录时代和脚下的土地。

贾平凹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中均有独到的建树,以独特视角准确深刻地表现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乡土中国。他的作品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活本相,深入国人内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与全球化发展中的深刻思想内涵,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也因此,他不仅获得了我国广大读者的认可,赢得“鬼才贾平凹”之赞誉,而且跨越国界,获得其他国家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认同。

那么,成就斐然的他,为什么会诞生在脚下这片土地呢?

带着好奇,我们最后来到了贾平凹故居。这也是一个独立院落,就位于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旁。故居的门口有一块大石,大石旁有一块木板,上面刻着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全文。

故居也有门楼,而且大门门槛明显朝向东南倾斜,正对当地著名的笔架山(形似传统文房用具)。根据商洛地区传统建筑理念,这种朝向设计意在通过山水格局接引“文脉之气”,契合“门前有文峰,代代出书生”的寓意。原宅基方位非正南正北,通过倾斜门框调整朝向,也符合传统堪舆实践中“借势改向”的常见手法。

进门是一个雕花的木质照壁,绕过照壁墙,里面是一个院子,正屋门上“平凹之家”4个大字同样熠熠生辉。堂屋里摆放着贾平凹父母的照片,还陈列着贾平凹曾经穿过的衣物、用过的书包和农具等。这些照片和实物,记录着贾平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不易与艰辛。

贾平凹曾去水库工地干活,大家都觉得他干活踏实,做人忠厚本分。那时,他很想上大学读书,就跑去申请,幸运地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这也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他后来坚持不懈、勤奋创作、成为著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被命运眷顾的人,也是一个被当地深厚文化底蕴熏陶的人,家乡的一切,为他成为文学大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渥的条件。

探访完贾平凹的故居后,我们深感他无愧于文学巨匠的称号。他不仅经历丰富,学识渊博,兴趣也十分广泛,在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杂文、音乐、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涉猎。他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多姿多彩的作家。

在探访过程中,我们沉浸在贾平凹的文学世界中,深刻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文风随意淡然,却能雕琢出无数质感的记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他的人格魅力,都与他生活的环境和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这次探访贾平凹故里之旅也让我们明白,艺术创作需要从生活中发现美,而贾平凹的故居,正是这种美的源泉。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对贾平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点亮了一束前行的光芒——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笔耕不辍,努力创作,竭尽全力写出更好更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运城本土文学创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