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让“非遗展示”成为“吸睛窗口”

——运城工艺美术馆的文化坚守与实践创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9

8月21日至25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盛大启幕。作为分会场的运城工艺美术馆,以其丰富的非遗展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窗口,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这座承载着河东大地千年匠心的场馆,犹如一个文化宝匣,不仅是运城13个县(市、区)非遗资源集中展示的平台,更是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桥梁,让人们透过每一件工艺品看到匠人们的非凡匠心,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为了更好地助力文商融合,运城工艺美术馆与运城市德孝文化研究会签订协议合作运营,推动运城工艺美术行业高质量发展。那么,为什么千年非遗技艺能在此集中扎根生长?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运城工艺美术馆,合作运营方、市德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卫高波向我们介绍了背后的故事。

非遗荟萃

展现运城文化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运城有着独特的地域生态禀赋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工艺美术产业更是资源丰富、门类齐全,青铜器、澄泥砚、琉璃、玻璃、陶瓷、螺钿、云雕、金银器、木版年画等特色民间工艺驰名全国,绛州澄泥砚、吉尼斯世界纪录剪纸作品更是问鼎世界级文化殿堂。

  这些散落在河东大地的非遗瑰宝,无须辗转寻觅便可同时一睹芳容,运城工艺美术馆正是这样一处让运城13个县(市、区)多元的非遗技艺得以集中展示的文化窗口。

  走进该馆,犹如迈入一座展品丰富的非遗博物馆。绛州澄泥砚的古朴雅致、稷山螺钿漆器的璀璨流光、闻喜花馍的灵动大气……一件件非遗作品陈列有序,仿佛无声地诉说着河东文化的厚重底蕴和悠久的文化脉络。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展馆,让运城非遗9大门类、36个品种的5000多件展品,在有限空间内得到立体呈现。

  该馆共4层,一楼以“游历运城,运城有礼”为主题,展示了运城工艺美术的驰名品类;二楼以“民间巧手,萃染河东”为主题,展示了民间手工技艺小件品类和文创展品系列;三楼以“匠心传承,守正创新”为主题,展示了富有独特技艺的地方传统工艺品类;四楼则展示了独立手作团队的慢生活手作,包含非遗中式香囊福包挂件、刺绣摆件、绳编小物、国风团扇等。

  这些非遗工艺品,在一丝一画、一雕一琢、一剪一贴中,让人们看到了老祖宗流传千年的智慧,也看到了匠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我们运城的工艺在全国来说都是最早的,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非遗作品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使用物品的写照。”卫高波说,“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所以我们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创新表达

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运城工艺美术馆的工艺品全部是从运城13个县(市、区)征集的。除了一些企业外,非遗技艺多以家庭作业为主,为此,卫高波等人经常奔赴各地,只为寻找到更多的运城民间手工艺人。如今,已有100多家加入进来。

  “非遗需要传承,不传承手艺就失传了。”卫高波感慨。多次走访中,他还接触到了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烫画、布艺贴花等手工艺,那些手艺人已七八十岁,但遗憾的是没有传人。这些曾经装点寻常生活的技艺,正随着老手艺人的老去而日渐湮没。“我希望能尽最大努力,把这些技艺留下来,留在运城工艺美术馆。”他说。

  也因此,作为运城文化的一个宣传窗口、非遗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地,如何让运城工艺美术馆成为河东非遗文化的“立体教科书”,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传承,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运城工艺美术馆一直在摸索。

  为更好展示各个非遗的特色,该馆专门和运城学院美术系合作,以专业的角度和维度布置展陈,使各个板块科学、合理、美观。

  运城工艺美术馆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创”“非遗+数字技术”等新模式,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扩大传播影响,结合时代审美开发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馆内的非遗衍生品,不仅有小巧的书签、冰箱贴、青铜摆件、剪纸等,还有实用性强的铜壶、首饰盒,以及文化气息浓厚、具有纪念意义、综合不同非遗产品打造的伴手礼等,让游客们既能选到心仪的工艺品,也能带走文化记忆。

  另外,该馆正在与高校数字化团队合作,将所有展品录入云端,打造数字展览馆,让人们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近距离观赏每件展品的细节,聆听传承人的技艺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感可及的具象东西才能便于人们接受。”卫高波说,为此,针对年轻一代的传承培育,该馆积极与学校、研学团队合作,目前已推出包括剪纸、面塑等在内的8个研学课件,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可触摸、可参与”,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和文化寓意。

文化赋能

合作交流传承发展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和非遗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团队和个人前来参观。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匠心与文化底蕴,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来自省内外的高校团队通过网络得知运城工艺美术馆后,纷纷前来考察学习,这里也渐渐成为大中小学校的研学活动实践基地。很多参观者面对这些巧夺天工的非遗工艺品,常常发出“从没有见过”的赞叹。曾有一次,一名太原来的学生,特意将一件手工壶精心收好,说要带到新加坡,让异国友人也领略它的魅力。很多外国友人来运参加活动时也会特意去参观运城工艺美术馆,不时驻足拍摄、询问技艺细节,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运城文化的深厚底蕴。今年以来,该馆接待游客量已达3万人次,团队100余批次。

  该馆还积极拓展非遗产业新业态,目前已成功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助力绛州木版年画、绛州澄泥砚等河东非遗珍品走出国门。

  不仅如此,该馆还吸引了运城不少网络达人及运城企业家协会、运城礼品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关注,他们积极参与传播,为运城工艺品的线上推广提供新思路、拓宽新市场。

  卫高波等人不仅“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调研,讨论发展规划,还“走出去”,前往广东、山东等地考察,让文化赋能非遗产业升级,融入运城实践,推动本地非遗不断实现从技艺保护向产业发展的跨越。

  连日来,借助山西文博会的平台效应,该馆在四楼特设了18个展示单元,针对工艺美术精品进行了全新布置。卫高波介绍,展会期间的每日上午10时,馆内还将邀请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毛笔制作、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让观众可以亲身参与茶艺、古筝等文化体验活动。

  无疑,借助此次山西文博会举办的契机,不仅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运城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从文化保护到产业创新,运城工艺美术馆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运城非遗传承的生动答卷,让非遗文化可触、可感、可体验。在这里,每一件工艺品都是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是传统与现代的共鸣。这座集中展示运城非遗的文化之窗,让河东大地的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记者 韩立 王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