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9
石正民
读杨金贵先生的文字,如临历史长河之畔,看五千年文明在笔端奔涌。他以渊博学识,以飞扬文采,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架起一座桥,让运城的千年文脉既葆古韵之醇,又焕新声之锐。《运城赋》《稷山赋》《“雕·书·刻”合璧:超时空的文明盛宴》《关公精神颂》等佳作,恰似一串串明珠,串联起河东大地的过往与今朝,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神思激荡。
先生的笔,是穿越时空的密钥。他深谙古今语脉的通融之妙,将文言的典雅精炼与白话的通俗晓畅糅为一体——写古时有“鹳雀楼头,白日依山尽”的苍茫,叙当下有“盐湖七彩,辉映新程”的鲜活;论史时用“帝王将相,叱咤风云”的凝练,述今时以“文旅交融,活力勃发”的明快。这种“古今对话”的语言艺术,让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沉寂符号,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叙事,字里行间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细腻,表现力与感染力直抵人心。
在先生笔下,运城是一部厚重的文明史诗。这片土地孕养了太多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名字:舜帝以孝立身、以德治国,奠定中华道德根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坚韧改写洪荒;后稷教民稼穑,让农耕文明在黄土高原扎下深根;关羽“忠义千秋”,让道德标杆跨越千年依然矗立;薛仁贵沙场扬威,护山河无恙;柳宗元以文载道,为唐宋文脉注入哲思;司马光十九年著《资治通鉴》,让历史成为照见未来的明镜……他们是运城的脊梁,更是民族的星辰。在先生的文字中,这些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改变时代的力量,让我们读懂这片土地何以能成为“炎黄血脉滥觞之乡”。
先生更以如椽巨笔,勾勒出运城“山水与人文共辉”的胜景。关帝庙的琉璃瓦映着千年忠义,永乐宫的壁画在时光里流淌着道教玄妙,飞云楼的斗拱叠架起“中华第一木楼”的传奇,鹳雀楼的栏杆外仍是“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普救寺的钟声里还回荡着《西厢记》的缠绵,李家大院的砖雕将“善”字刻进岁月肌理,五老峰的云海托起古刹的晨钟暮鼓,七彩盐湖的波光里沉淀着数千年盐业文明的密码……这些名胜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活态的历史——一砖一瓦都在诉说过往,一草一木都在延续文脉,先生的文字让它们挣脱时空束缚,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窗口。
杨金贵先生的文作,从来不止于“书写”,更在于“唤醒”。他让运城的千年文明从典籍中走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当关帝精神与现代诚信文化相遇,当永乐宫壁画与数字技术碰撞,当盐湖遗产与生态旅游融合,当青铜雕塑、书法、篆刻艺术与现代文明交响……这座古城便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先生以文字为媒,让河东大地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五千年文明”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成为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精神力量。
合上书卷,运城的身影在眼前愈发清晰:它是华夏文明初曙升起的地方,是五千年星火燎原的原点,更是九万里风云际会的舞台。杨金贵先生用笔墨为它画像,为它立传,让我们看见一座古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昂扬姿态——曙光破晓时,它从典籍中走来;风华正茂时,它向未来走去。这,正是先生文字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文明有根,让历史有温度,让运城的千秋文脉,永远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