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苔藓里的青春诗行

——探访杨小元与她的植物治愈空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1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在当今的创业热潮中,各种新式独特的项目层出不穷。盐湖边,一辆车、几张桌椅围起来的移动咖啡馆飘来阵阵醇香;巷子里,仅容纳几人的烧烤小店,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开在居民楼下的手工创意小店,摆满了顾客制作的陶艺、花艺、手串等手工艺品……这些年轻创业者探索出的“小店”,正在充实着城市的商业图景,也为我们提供了寻找“小确幸”的新空间。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中心城区禹都东街上的一家“植愈”小店,在这里感受自然带来的松弛。

从小小阳台到一方小店

推开写着“Miss杨 植愈空间”的店门,仿佛一头栽进了精心雕琢的微缩“自然王国”。货架上,形态各异的多肉散发着自然的鲜活气,长叶类植物舒展着饱满的叶片,玻璃器皿里的苔藓微景观里则藏着迷你湖泊与森林——这里是店主杨小元用植物组成的治愈空间,也是她从上海归来后,为自己和家乡人种下的一方精神栖息地。

说起这家小店的由来,杨小元认为是从小就种下的热爱。小时候,她很喜欢在奶奶的小院里种各种花花草草,月季花、草莓、黄瓜、西红柿……虽然还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但看着种下的一株小苗慢慢长成一片,她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工作后,在上海出租屋的阳台上,我第一次认真地养植物。”2012年,在上海工作的她在花鸟市场闲逛时,被多肉植物的憨态吸引,从此就开始了与植物共生的日子。那间不足2米长的阳台,在她毕业工作后的几年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五百多盆多肉,从普通的品种到自己杂交培育的新品种,每一株都贴着手写标签,记录着它的生长轨迹。

为了给阳台上的多肉更多“安身之所”,喜欢手工制作的她捡起铁丝制作成球形花盆,用陶土捏出带着指纹温度的器皿,甚至在深夜的出租屋里,借着台灯给这些多肉授粉杂交。“有次培育出粉紫色的‘雪莲’变种,激动得我半夜爬起来拍照记录。”那些在阳台上养护草木的晨昏,让她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找到了踏实的归属感。

2022年年底,想念父母和家乡的杨小元决定回到运城。刚回来时,她也尝试找过工作,但总觉得不是自己想做的。认真思考后,她决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落地,创造一个能与植物相处的空间,就像自己的小阳台一样。

装修店铺的两个月里,她的备忘录里记满了各种琐碎:铺什么样的地板、刷什么颜色的墙面、挑选多大尺寸的螺丝钉……为了节省成本,各种事项她都尽量自己做,最忙时连续3天只睡7个小时。一天,蹲在地上给裸露在外的水管缠线时,她突然明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随着努力和用心,店铺的布局像植物一样不断生长。最初规划的“前店后坊”,因顾客总聚集在前面大厅而调整:将原定于后面的手工桌搬到了前厅,这样顾客取材料时会更方便。为了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体验,她还专门跑到浙江的大棚考察订货。“植物会朝着光生长,店铺也应该跟着人的脚步变化。”她笑着说。

绿色蔓延处的双向奔赴

“小朋友,试着把这片网纹草种在石头旁边,它会沿着缝隙生长哦。”午后的阳光里,杨小元正指导小朋友制作苔藓微景观。长桌上是DIY微景观的“创作宇宙”:苔藓、迷你仙人掌、空气凤梨、各种基质和可爱装饰品。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将苔藓铺在火山石上,又点缀上鹅卵石、小动物,动作轻柔得像在创造独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刚才还因妈妈催促而噘起的小嘴,此刻已被专注和喜悦取代。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店里上演。

在这个治愈空间里,除了一盆盆憨态可掬的多肉,还有一排排精致的微景观作品,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所谓‘微景观生态瓶’,就是将苔藓、山石、培育土和一些装饰品装进一个透明的容器里,通过充满创意的造型设计,构成妙趣横生的场景。”杨小元指着已完成的苔藓微景观作品解释道,“它养护起来非常简单,定期浇点水就可以。”

她的治愈理念,藏在那些手掌大小的微景观里。她拒绝使用标准化模具,鼓励顾客按照自己的想法装点玻璃器皿里的世界。在她的相册里,记录了各种充满故事的微景观作品:一位姐姐用石子、苔藓还原出小时候走过的小径和河流;一位小朋友将自己喜欢的花放在里面,说要打造自己的“秘密花园”;情侣们合作搭建的景观里,总有藏着彼此心意的小装饰。

为了让植物真正成为陪伴者,她还为大家提供了细致的售后服务:每种植物都附带手绘养护卡片,标注着“按时浇水”这样的细节;顾客出差时,可以将植物先放在店里,她可以帮忙照看一段时间。

“植物从不会说谎,你对它用心,它就用更多的新叶来回报你。”这是杨小元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的手机里存着上千条顾客发来的语音和视频:来店里挑选的姐姐会晒出每天记录的多肉变化;因为花艺结识的老大爷会发来“切磋技术”的语音;小朋友指着复苏的苔藓对她说:“你教的喷水方法真管用,苔藓又变绿了”……

“在这里,我不仅感到了绿植带给我的治愈能量,还在大家细心装饰、悉心养护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力量。这么多喜欢植物的人聚在一起,感觉生活越来越美好了。”她说。10年前在阳台种下的第一株多肉,如今已繁衍出无数后代,就像她此刻的生活:从小小阳台到一方小店,从独自与植物对话到成为连接人与绿色的媒介,那些关于生长、等待、复苏的秘密,正在苔藓的纹路里、在多肉的叶尖上,在每个推门而入的人的眼底,悄悄生长成诗。

夜色渐浓,小店的灯光透过绿植的缝隙漏出来,像撒在地上的星星。杨小元结束了一天的营业,锁门前回头望了一眼,花架上的“空气凤梨”正舒展着叶片——这种不需要土壤就能生长的植物,多像她和这间小店的写照:只要有光和空气,就能在生活的缝隙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