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8
记者 魏 濛
近期,运城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空调成了市民离不开的“续命神器”。然而,清凉背后却暗藏健康隐忧——因不当使用空调导致的“空调病”患者明显增多。中心城区多家医院门诊数据显示,7月以来呼吸科门诊就诊量同比增加较多,其中明确与空调使用相关的病例占比较高。
炎炎夏日,热浪一波接一波,高温影响下,空调成了人们在夏天的解暑利器。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些健康隐患悄然潜伏、危急病症易发,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那么高温天气长时间吹空调有哪些健康隐患?需要重点预防哪些“空调病”?针对这些市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记者邀请到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科医生朱坤博,为大家带来健康科普,让大家在夏日享清凉而不伤身。
“续命神器”变“杀手”
盛夏时节,我市持续高温,空调成为家庭、办公室、商场的“续命神器”。但是一旦使用不当,空调也可能演变为“隐形杀手”。
8月2日下午,家住凤凰小区放假在家的大三学生小贾出现头晕目眩、浑身不适、呼吸困难,到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诊医生仔细询问了小贾的情况,并做了基础检查后,诊断为“军团菌肺炎”,原因是长期不清洁的空调内部积存了大量细菌和灰尘,在密闭空间内循环最终引发肺部感染。
40多岁的张女士是一位办公族,每天长时间在空调房工作。最近,她总感觉喉咙不适,出现干咳。起初,她以为是天气干燥所致,并未在意。然而,几天后,她开始出现声音嘶哑、头痛无力等现象,甚至晚上睡眠都受到了影响。张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医院就诊。
“空调一开,咳得根本停不下来,晚上觉都睡不好。”在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诊室,张女士向接诊的医生诉苦。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医生诊断她为典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遇冷空气易诱发咳嗽的呼吸道敏感状态,诱因正是空调房里的环境。
“入夏以来,像张女士和小贾这样因空调引发或加重呼吸道问题的患者明显增多。”朱坤博观察到,许多患者症状持续数周却没想到问题源头竟是自己的“续命神器”。“患者们‘一进空调房就难受’‘冷风一吹就咳得更厉害’的感受,直接指向了空调房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度过低、空气太干燥以及门窗紧闭导致空气污浊、流通不畅。”朱坤博说,空调病并非医学上的特定疾病,而是因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统称。轻者出现鼻塞、流涕、头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甚至诱发呼吸道感染、皮肤过敏等问题。尤其在夏季,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调节系统不堪重负,“空调病”就很容易“乘虚而入”。
朱坤博介绍,以上两个病例的经历并非个例,他们的痛苦自述,正是今夏众多“空调病”患者面临的共同困境,也直观地揭示了若空调不当使用,它会从“救星”转变为健康隐患的诱因。
空调病的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呼吸系统问题。会出现发热、鼻塞、咽干、咽痛、咳嗽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肺炎。此外,未清洁的空调滤网滋生的军团菌,可能引发高烧、剧烈咳嗽,情况严重时还会致命。
消化道不适。空调的冷气刺激会导致腹腔血管收缩,进而引发胃肠痉挛,表现为腹痛、腹泻等非感染性的消化道症状。
心血管负担。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风险更高。
肌肉关节疼痛。低温会使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导致血流减少。研究显示,在22℃的环境下暴露2小时,关节滑液的黏度会增加20%,从而导致关节僵硬酸痛,其中肩颈、膝关节尤为敏感。
皮肤黏膜干燥。空调制冷会使室内湿度显著降低。当相对湿度低于40%时,皮肤水分流失的速度会加快2倍—3倍,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眼睛干涩,甚至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神经功能失调。神经功能失调包括头晕头痛、乏力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面神经麻痹,导致口眼歪斜。
朱坤博提醒,以下人群要提高警惕:首先老年人、妇女及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空调病的影响。其次过敏体质者、关节疾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空调不当都存在使原发疾病加重的风险。
就怕凉得“没章法”
为应对高温,有很大一部分市民长时间处在空调制冷的环境中,然而,由于对空调的认知不足或在使用时存在着许多误区,使得人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引发了“空调病”。
“空调不是凶器,但不当使用中的一些误区,确实可能成为引发健康问题的隐形推手。”朱坤博说,高温天,人们自然离不开空调,但正因为“离不开”,才更容易掉以轻心,很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温度很低盖被睡觉。很多人夜里睡觉时,一边把空调得很低,一边盖着厚棉被,以为这样就防止了“空调病”。
其实,呼吸道是很脆弱的,盖被子只能保暖不能防病,冷气携带病原体入侵呼吸道,有时候防不胜防。夜间长时间使用空调,冷气经过干燥的鼻子或口腔(习惯张口呼吸的人)进入呼吸道,一觉醒来人们常常觉得口鼻发干,甚至出现感冒症状。
出汗后直接吹空调。这也是一个的常见误区。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骤冷会使毛孔瞬间关闭,汗液无法排出,内热郁积,容易导致中暑。
朱坤博说,有的人在家整天开着空调,或大汗淋漓地从外面进屋,突然把温度调得很低,甚至跑到空调下面直吹,殊不知此时空气流速增加,温度骤降3℃—4℃,突来的冷空气容易刺激体表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导致出现头疼、头晕,甚至心慌等不适。更严重是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干扰,可出现意识模糊、恶心甚至昏厥。
夜间吹空调睡觉不关机。人在睡眠时神经系统放松,抵抗力下降,如果整夜处于低温、干燥的空调风中,鼻腔、咽喉非常容易受到刺激,诱发咳嗽、咽炎,甚至诱发哮喘发作。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本就免疫力低,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更容易“被打倒”。
朱坤博说,很多人并不重视长时间吹空调造成的危害,觉得也就是得个感冒、头晕头疼而已,尤其是年轻力壮者更不在意。冷空气对关节的损害很大,若长期不注意保暖,上年纪后很容易患上关节炎,再治就难了。
长时间处于通风不良的空调房。不少人还习惯在空调房中长时间不开窗。表面上看,凉爽又安静,实际上却是一个密闭、低氧的空间。长时间处于通风不良的空调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会快速积聚,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关研究指出,空调系统中检出的细菌种类复杂,其中部分为条件致病菌,与呼吸道感染、皮肤病等密切相关。
过分追求低温。很多人对空调的温度设定也存在误区。有人图凉快,把空调调到16℃甚至更低。殊不知,空调房与室外温差超过8℃,就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系统的负担。人体需要维持核心体温的稳定,温差越大,调节成本越高,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慢病患者,这种温差简直是“隐形炸弹”。因此,在使用空调时,尽量不要将温度调得过低。空调开启时间应该适度控制,一般来说,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夜间睡觉时,可以将空调温度调节到28℃—30℃,以免影响睡眠。
空调直吹身体。这是另一个常见问题。特别是风口正对着床铺、沙发、办公桌,冷风长时间集中在一个部位,很容易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肌肉酸痛、肩颈僵硬、关节不适。有些人会觉得“这不就是落枕或拉伤吗”,但实际上,这些反复的刺激会造成慢性炎症甚至肌肉劳损,长期看对健康的影响并不轻。
科学使用来破解
高温天吹空调吹出病的问题并不在空调本身,而在使用方式上。
如何预防“空调病”?朱坤博特别提示,科学使用空调是预防关键,其中清洁与通风是核心环节,并给出了系统性的防护建议:
温度不要太低。一般推荐空调温度设置为26℃左右,不要太低。室内外温差一般5℃—8℃,不宜超过10℃。
避免冷风直吹。调整空调风向,避免空调冷风直吹头颈、关节等部位。可以准备一件薄外套或者披肩护住关键部位。
提前适应冷环境。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到空调房前,建议先在室外阴凉处待几分钟,待身体逐渐冷却后再进入室内。在室内待3分钟—5分钟,再次走到室外阴凉处待几分钟,反复两三次,等身体已能适应室内低温,便可长时间留在空调房内了。
避免长时间连续开空调。空调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所以应当尽量少开空调,多利用室外的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部分人一开空调就是一整天,因此若必须开空调则应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空调,可以设置空调定时开关,让室内有一定的温度波动,有助于身体适应。
开门窗通风。有研究发现,密闭室内开空调5小时—6小时后,大肠杆菌升高1.2%,白喉菌升高0.5%,其他呼吸道有害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定期清洗空调。长时间不清洗的空调中含有大量的灰尘细菌,只是自己清洁空调滤网是不够的,建议每年至少请专业人员彻底清洗、检修一次空调,据说还可以省电。
加湿空气。一般来说,空气相对湿度在40%—70%时,人会感觉比较舒服。由于空调就有抽湿功能,室内空气可能会很干燥,容易出现眼睛干涩、口干舌燥等症状。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
多喝水。一般推荐健康成人每天喝水量达1500毫升—1700毫升,大概是3瓶—4瓶矿泉水。
合理饮食。长期待在空调房,体内寒凉加重,喝些姜汤可以驱逐寒气,有效排毒。但需注意姜汤不可过淡或过浓,女士还可在姜汤中添加适量红糖。还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例如水果、绿色蔬菜。
夏日高温来袭,健康不容忽视。“空调病”带来的健康风险,就潜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和行为中。牢记识别预警信号,掌握科学应对方法,主动调整行为习惯,用科学和智慧,为夏日安全护航。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