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6
在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的诊室里,一名温文尔雅的医生正俯身检查患儿的耳朵,他手中的检耳镜被掌心捂得温热,动作十分轻柔。这个细节被护士长记了许多年:“任主任问诊时总会捂热器械再接触患者。”这位医生,正是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任军——一个用30余年光阴,在晋南大地上书写医者仁心的河东汉子。
初心如磐
从医学生到领军人
任军办公室的书柜中,整齐排列着专业典籍与数十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临床心得,墨迹间凝固着30余年光阴。
任军出生于晋南的一户普通农家,年少时曾多次目睹乡亲们因耳鼻喉疾患辗转求医的困顿。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乡亲们为治疗中耳炎要坐七八个小时的车去省城,先天性耳聋儿童常被误当成“哑巴”。这些画面像钢针般扎进青年任军的心里,让他立下誓言:“要做这片土地的耳科拓荒者。”
拓荒之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的。彼时的晋南地区,耳鼻喉专科医生十分稀缺。当同龄人挤破头往“金科室”钻时,这个农家子弟却如同春燕般执着地衔泥筑巢。
为精研医术,任军先后赴北京同仁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深造,将显微外科、鼻内镜等前沿技术引入河东。为掌握一项技术,任军曾连续数天泡在实验室,模拟手术成百上千次。
2015年春天的手术室里,无影灯将任军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正在进行运城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刀在直径不足5毫米的耳蜗上精准游走,如同在米粒上雕刻花纹。当电极成功植入的瞬间,监护仪上突然跳出一道优美的听觉诱发电位波形——这个先天性耳聋的患儿,人生第一次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孩子的父母更是激动得失声痛哭。
如今,这样的奇迹在耳鼻喉科已成常态。每年听力重建与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量逾2000台,治愈率达98%以上。
技术立科
微创精准医疗先锋
走进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病区,墙上“山西省重点专科”的铜牌映照着穿梭的白衣。15名医师组成的精锐团队,如同精密的人体纤毛系统,日夜守护着60张病床构成的“生命航道”。这里每年要接待超过8万人次患者,相当于每天都有220双焦虑的眼睛期待着重获健康。
近年来,在任军的带领下,该院耳鼻喉科在微创技术和精准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科室引进了先进的鼻内镜系统和喉镜系统,能够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鼻腔、鼻窦及咽喉疾病。例如,鼻内镜手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喉镜手术则可以帮助声带息肉患者恢复嗓音功能。此外,任军还带领团队开展了听力重建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术,帮助耳聋患者重获听力。
“耳鼻喉虽是小器官,却关乎呼吸、吞咽、听觉等生命要务,手术须追求毫米级精准。”任军介绍,科室近年来重点发展鼻内镜、喉镜等微创技术,目前,90%以上的手术实现微创化,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该院一位年逾七旬的喉癌患者,经“喉功能保留术”联合放疗,既根除了病灶又保全了发声能力,这种“功能优先”理念已成科室特色标签。
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配备先进鼻内镜与喉镜系统,可精准诊治鼻腔、鼻窦及咽喉疾病。鼻内镜手术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显著降低并发症;喉镜手术助力声带息肉患者重获清亮嗓音。
仁心济世
医者温度的诠释者
“任主任问诊时,总会俯身捂热器械再接触患者。”护士长如是描述。在任军看来,耳鼻喉疾病虽非急症,但长期鼻塞耳鸣、声音嘶哑,会严重损害生活质量,医者需要“既疗身疾,更愈心伤”。
2022年冬奥会期间,“冰墩墩”“雪容融”圈粉无数,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就在一“墩”难求的时候,任军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冰墩墩”。
一名9岁的患者因为扁桃体肥大伴有腺样体肥大,在该院耳鼻喉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恢复期间,她看见新闻上说全网现在“一墩难求”。小姑娘心想:“我要亲手做一个‘冰墩墩’,送给任军叔叔表达谢意!”
行动力很强的她立刻拜托妈妈买来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并“神秘兮兮”地对妈妈说要“保密”。小姑娘自己上网查找教学视频,在失败了两次后,终于在第三次制作出完美的“冰墩墩”,并在任军查房时亲手交到了他的手上。
小姑娘的母亲在一旁说:“我也是刚刚才知道一个‘秘密’。手术前,女儿本来特别紧张。她说是医生叔叔、麻醉师叔叔、护士阿姨关心、鼓励的话语,让她的恐惧烟消云散。感谢你们的精心照护!”
被人用手卡住脖子无法呼吸的痛苦难以想象,而气管严重狭窄患者就如同被人用双手紧紧掐住脖子,随时可能窒息而亡。任军就曾收治过这样一名患者,该患者是一名农民工,因为车祸导致中心气道狭窄,最窄处直径不到5毫米,气短、气促、呼吸困难让患者几近绝望。任军团队根据患者情况,连夜制订手术方案并合理减免手术费用。术后,患者赠旗“妙手回春,再造之恩”表谢意。这样的故事在任军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科室墙面的百余面锦旗便是最佳见证。
学科腾飞
构筑区域医疗高地
清晨8时的示教室,任军正弯腰调整年轻医生的喉镜角度。“这里差半毫米,患者可能就要多遭一个月罪。”作为学科掌门人,任军创新“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行高年资医师“一对一”带教,定期选派医疗骨干赴国内外进修,像老匠人带徒弟般传授技艺。近5年来,这支15人的团队共斩获4项省级课题,发表SCI论文12篇。
针对基层医疗短板,任军牵头组建“晋南耳鼻喉专科联盟”,与13家县级医院建立转诊机制,像蜘蛛结网般将耳鼻喉科的触角延伸到河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要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他说。永济一名突发性耳聋患者经绿色通道,两小时便转诊到市中心医院,通过高压氧治疗重获听力。
下乡培训时,一名来自平陆县的村医看着主席台上倾囊相授的任军,激动不已:“原来我们离前沿技术这么近。”
面对未来,任军规划明晰:“我们将深化微创与精准医疗研究,拓展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引入5G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等新技术。同步加强健康宣教,提升公众疾病预防意识。医道无涯,我们永远在路上。”眼镜片后的那双眼睛中,依旧藏着数十年前那个医学少年的热忱。
记者 王耀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