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青春脚步走河东——在运大学生暑期文化学习实践速写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7

炎炎夏日,河东大地迎来了一抹抹青春洋溢的身影。他们或来自本地,或从四面八方而来,奔赴基层、走进乡村、探访遗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研学与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古老河东的历史厚度,也用眼睛捕捉这片土地焕发出的时代光芒。

在平陆县风口村,一场由共青团平陆县委联合运城学院文化旅游系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热烈展开。大学生们来到风口桃花源研学教育基地,从参观红色军事展馆、体验装甲坦克驾驶,到采摘果园桃子、游览森林康养基地,沉浸式感知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的魅力。他们不仅用双手协助改善夏令营住宿条件,还积极参与《我在风口等你》的节目排演,与平陆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宣传片,在风口消夏文化节筹备中承担起引导、服务、秩序维护等多重任务,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担当与实干。

在盐湖区,470余名大学生则以“热爱盐湖 共促发展”为主题,参与了一次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暑期研学实践活动——

他们走进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探寻运城盐湖五千年的文明演变;

漫步华夏始祖、中原霸主等展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访运城博物馆与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了解关公忠义精神与运城地域历史。

“从历史的厚重到创新的活力,每一处都让我既亲切又震撼。”晋中学院的运城学子何春鸣感慨,“作为大学生,我更坚定了用所学回馈家乡的信念。”一次次参观和交流,让他们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同和归属感,也让他们心中那份“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信念愈发坚定。

与此同时,来自长安大学的“追溯文明源脉远,守护生态辉光长”暑期社会实践队,则将目光聚焦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在运期间,他们走进运城博物馆、李家大院、东岳庙和河东池盐博物馆,在历史遗迹中感悟文明的厚重与延续。他们在无钉榫卯的飞云楼上领略古代营造智慧,在盐业文物中体悟“因盐兴邦”的文明演进,从盐湖碧波、城市绿地到森林复绿,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回响。

一名带队老师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调研之旅不仅是历史的触摸,更是一次文明与自然共生理念的深度体察。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实践队则深入万荣县南吴村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通过调研、采样与建议,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他们走访万泉文庙、稷王庙、飞云楼等文化地标,梳理河东文化四大核心要素——建筑营造、祭祀礼仪、盐业文明与关公信仰,系统解码中华文明基因。

另一头,在芮城县永乐宫,西安工业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启了一段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文化探索。他们围绕永乐宫壁画的数字化虚拟修复,开展为期4天的专项实践,推动高校与文保机构建立教学实践合作关系,搭建传统文化保护与新技术应用之间的桥梁。其间,他们还前往运城市文保中心和运城博物馆,通过观展与访谈进一步了解河东文脉。

这一夏,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运城留下了青春足迹。从沉浸式乡村体验到文化遗产调研,从非遗技艺体验到壁画修复实践,从盐业文明追踪到数字科技赋能,他们在走读运城、沉浸体验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与能力,更与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紧紧相连。

这一夏,河东大地的每一块砖瓦、每一片盐池、每一项非遗,都因青年学子的关注而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用专业赋能文物保护,用行动践行责任担当,在河东大地上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注脚。

记者 杨洋 刘凯华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