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6
河东成语典故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雕塑
民间有句歇后语:“猎人打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似寻常的几个字,却藏着中国人际交往中最微妙的处世哲学。它不是是非不分的糊涂,也不是消极避世的怯懦,而是在复杂境遇中保持清醒的弹性智慧。这种智慧的源头,藏在河东大地流传千年的舜帝传说里。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了一段跨越4300年的故事:大舜孝子,生母早亡,继母不贤,屡次加害却未能得逞。被逐出家门后,他在历山耕田,因孝行感天而收成丰饶。在冀州集市粜粮时,偶遇前来籴粮的继母,他未点破身份,悄悄将粜粮钱塞进粮袋。其父瞽叟因曾加害舜而失明,他深知是儿子大舜,便往集市相认,痛悔从前。舜替父擦干眼泪,以舌尖舐父之眼,竟令瞽叟复明。
《舜子变》:“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来历山耕。将米都甑递父母,以舌舐眼再还明。”民间传说延续了这段传奇:瞽叟复明,舜受禅让而王天下,善待继母。而继母因悔恨哭瞎双眼,舜再次为她舐眼,刚舐开一目,便遇紧急王事,随口道:“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一会儿再舐。”谁知天子金口玉言,此后无论如何医治,怎么舐也不管用,继母只能永远一眼明一眼暗。
这段典故里藏着古老的处世密码:瞽叟复明印证“孝感动天”的人力可为,继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则暗喻“善恶有报”的天道平衡。作恶者需为过错承担一定的代价,而宽恕者选择以有限的包容维持关系的存续。这种智慧在《西游记》中重现——唐僧为祖母舐目复明的情节,正是对这种“留有余地”的处世哲学的遥远呼应。
生活中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是简单的妥协。邻里间偶有的口角摩擦,同事间无意的言语冒犯,家人间难改的小习惯,若事事较真,反倒让关系陷入僵局。就像工匠雕琢玉器,既要看清纹路瑕疵,也要懂得留白的分寸。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这里的“包容”,正是“闭一只眼”的豁达,而“茹纳”的前提,是“睁一只眼”的清醒。
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十分受用。家庭里,对长辈的固执不必强行纠正,尊重比讲道理更重要;职场中,对同事偶尔的疏漏不必揪着不放,给人台阶恰是给自己余地;社交时,对他人的生活选择不必苛责评判,分寸感是最珍贵的善意。就像园丁修剪果树,既要剪除病枝,也要保留那些虽不完美却仍能结果的枝条。
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智慧,始终有不可逾越的边界。对于原则性的是非对错,对于触及底线的善恶抉择,绝不能含糊退让。舜帝宽恕继母的过错,却从未纵容其恶行;典故保留继母“一眼失明”的状态,正是以含蓄的方式警示后人:包容不等于纵容,宽恕不等于遗忘。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本心,在不公不义面前挺身而出,这恰是“睁一只眼”的清醒所在。
回望舜帝的故事,“睁一只眼”是明辨是非的通透,“闭一只眼”是体谅人性的宽厚。前者是坚守底线的定力,后者是灵活处世的弹性。人生在世,若事事睁大眼睛,难免被琐事消耗;若处处闭眼盲从,又会在混沌中迷失。真正的豁达,是在清醒中保持包容,在原则里留有余地。就像古画的留白,不是未完成的缺憾,而是给观者留足想象的空间。
从河东大地的古老传说,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日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智慧提醒着我们:与人相处,既要看得见是非曲直,也要容得下世间不完美。这份智慧,是写给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哲学——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温柔以待,在坚守本心时懂得与世界和解。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韧性:既不苛责他人,也不放任自己,在刚与柔、醒与容之间,寻得最从容的处世之道。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