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留住烽火中走来的铿锵身影

——运城小伙郭宏伟为400余位耄耋老兵拍摄纪念影像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那些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老兵时,遗憾地发现,他们的身影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渐行渐远,越来越少。

而在运城,有这样一个人,用一年多的时间,走遍全市13县(市、区),拍摄样片近1000个小时,记录下了400余位耄耋老兵的身影及他们讲述的峥嵘故事。他们中,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有近20人。

这珍贵的光影记录,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时代档案,记下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光芒。

8月3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普通又不普通的农民导演——郭宏伟。

乡村少年 勇敢追梦

1974年6月,郭宏伟出生于盐湖区上郭乡路家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家中有1个哥哥、3个姐姐的他,从小就备受家人爱宠。农家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阻挡他的热爱。他从小就喜欢穿军装的解放军叔叔,喜欢各种表演,校园里的各种节目中都有他活泼的身影。

1993年,从康杰中学毕业后,因为条件限制,他与军营失之交臂。热爱艺术的他,决定先学烹饪,然后去北京边打工边学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先在北京站附近一家小饭店打工,一次因为身体极度疲劳,站在油锅前竟然打起了盹。炉火上的油温急速上升,引发了一场火灾。

第一份工作泡了汤,他回到故乡。不服输的他一个月后再度北上,通过老乡介绍,到了另一家饭店打工。后来,他又进入运城驻京办事处餐厅就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他影视学习中的恩师、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杨凤良。杨凤良曾在电影《红高粱》中任副导演和歌曲作词,他的家国情怀与视角潜移默化影响了郭宏伟。

杨凤良导演对质朴勤劳又诚实善良的郭宏伟很欣赏,常常带他参加各种影视剧拍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郭宏伟渐渐对影视的常识和实践有了自己的心得。多年中,他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先后作为主创人员拍摄了《河东师情》《苹果梦》《黄河鼓韵情》等多部电影作品。

拍摄之路 百转千回

2023年,朋友建议他把万荣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拍下来,用光影讲述老兵故事。拍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的郭宏伟,萌发了把运城市所有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拍摄一遍的想法。然而,对于一个没有足够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农民导演来说,这样浩大的拍摄工程,谈何容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发自内心地想做,而且确定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一定能够做成。郭宏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从零起步,郭宏伟开始了他的老兵拍摄工作。

因为多年在北京从事影视导演工作,又是一位社会新阶层代表人士,郭宏伟在几年前便被运城市政协吸纳为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五届委员会中,他又被选为政协常委。这,可能是他目前在运城唯一的社会身份。

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委老干部局找到全市的老兵名单,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和路线,通过各县(市、区)政协协调县(市、区)委宣传部、统战部,由各个县(市、区)委宣传部安排本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再由各县(市、区)委老干部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配合,郭宏伟开始了宏大的拍摄。

炎夏酷暑、寒冬腊月,天气不是问题,郭宏伟面对的还有各配合单位的时间、人力,各老兵家属的态度与情绪。

“只要能够把老兵的故事和精神拍下来,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他说。

老兵们大多已经90多岁,有的精神尚好,有的却状态欠佳。老人讲不了,郭宏伟就请子女们讲,尽最大可能留住珍贵的记忆和现实影像。

一年多时间里,郭宏伟拍摄完了运城全市400多位老兵的故事。他激动过、开心过,流过汗,也流过泪……一年多拍摄下来,他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内心充满了对老兵的热爱,有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有对现实幸福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听老兵的故事是精神洗礼,更是风骨重塑,因为那一段段充满硝烟炮火的惨烈历史,一个个视死如归、许身以国的壮烈故事,让他的小我得到了锤炼,大我获得了成长。

峥嵘往事 撼人心魄

郭宏伟记得,绛县一位名叫孙连成的抗战老兵,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叔父是一位地下党员,被日本人杀害后,头挂在城门上,惨不忍睹。当年仅有十几岁的他,为了保家卫国,更为了替叔父报仇,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是怎样的入党啊?一间漆黑的屋子,两个介绍人带他宣誓。为了保密,他看不见介绍人的脸。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被捕后受不了酷刑,出卖党员和组织。那是怎样的入党啊?向着救国救民的光明而行,向着随时可能掉脑袋的死亡而生!被日本鬼子百般欺凌的中国人,为了赶走侵略者,不做亡国奴,靠着镰刀与斧头,开始了英勇不屈的伟大抗争。

郭宏伟的心被震撼了,他紧紧握着孙老的手,感受着他的脉搏和火热的心跳。他觉得自己心中的爱国之情也在燃烧。

郭宏伟还记得,盐湖区一位名叫郝云雷的抗战老兵,当年为了给日本鬼子的碉堡贴上抗日标语,曾突破了5道防线:第一道是值班站岗的伪军,第二道是层层树枝堆起的树墙,第三道是铁丝与电网,第四道是一圈1米多深的干河道,第五道是碉堡四面架起的机枪。他怀揣一把割麦的镰刀,躲过伪军,劈开树枝,拨开电网,爬过河道,趁着碉堡上的哨兵不注意,刚贴了一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忽然听到碉堡上边有咳嗽声,紧接着枪声四起。他赶紧用砖头将第二张标语“日本滚出中国去!”压在碉堡下边,飞快撤退。

离开碉堡后,他没有回家,而是跑到了5公里外的姐姐家,在那里躲了十几天,待风声过后才回到自己家。而那天晚上,碉堡上的日本鬼子带着狼狗在他们村搜寻了一晚上,始终没有找到贴标语的人,悻悻离去。

那一次,郭宏伟明白了,对外来侵略者,表示不屈服,有多种方式。在敌人的鼻子底下贴出我们的标语,喊出我们的口号,也需要以命相拼。

还是这位名叫郝云雷的老兵,郭宏伟采访他时,已97岁。现场,他为郭宏伟背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700多字的篇幅,老人中间仅稍作了两次停顿,便完整地背了下来。他不仅自己背,而且还让儿孙们背,谁要能背下来,他就会有奖励。老人以这篇文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也让孩子们代代相传。郭宏伟说,他见到过种种家风传承,而以《为人民服务》为蓝本的家风教育,他是第一次见到,也第一次见证了老兵思想的力量、方向的力量。

在芮城,郭宏伟采访到了90多岁的老兵任其昌。老人每天压腿锻炼、骑自行车,收麦时还亲自在麦场里抡木锨扬麦。孩子们不让他干活,他说,这么好的社会,这么好的时代,能干活,为什么不干活?难道这麦场比战场还艰险?老人的气壮山河,让郭宏伟看到了革命前辈的精气神。

王玉云是郭宏伟拍摄的一位女抗战老兵,十几岁时就在家乡担任妇女队长,带头给我地下党做军鞋、送粮食。与地下党员李兴华结婚后,她来到了运城。抗战中,她失去了两个孩子。一个孩子1岁多时,她与同志们躲在山下,这时,敌人从附近经过。孩子忽然哭了起来,为了其他同志的安全,她将孩子紧紧捂在怀里。敌人走远了,孩子却奄奄一息,几天后离开了人世。另一个孩子将要出生时,她正为我抗日部队做后勤保障工作,一次劳累过度,造成了胎死腹中……

郭宏伟从她这里知道了,革命前辈们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时刻就在眼前的生死考验。

“平陆不平沟三千”,郭宏伟在平陆拍摄的过程最为顺利,是因为抗战期间,这里的山沟中,发生过多场激烈的战斗,如今建有两个大型的烈士陵园。拍摄杜马烈士陵园时是那年7月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陪同他拍摄的平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赵素娜,是一位年轻的女干部。她站在陵园中,平静地介绍着当年她与同事们为烈士迁葬遗骸的往事。头上直冒冷汗的郭宏伟禁不住问:“捡遗骨时,难道你就不害怕吗?”赵素娜说:“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是为保护我们的家乡壮烈牺牲的英雄,我为什么害怕?跟他们在一起,我们应该感到安心和踏实呀!”

那一刻,郭宏伟懂得了什么叫伟大的信仰,什么叫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抗战精神 薪火相传

郭宏伟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在市政协和几个单位进行了老兵故事宣讲,大家的反响非常热烈,都认为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细节,对人们心灵的触动更深刻。

最近,运城市档案馆委托他将拍摄的所有老兵故事,整理成文字材料。市档案馆将把这些材料,作为革命档案珍藏、传承。

在郭宏伟的心中,还有一份更宏大的构想。他想把拍摄到的所有老兵故事,剪辑成精彩的视频,把老兵们的照片做成照片墙,把老兵们收藏的革命时期物品征集起来,陈列出去,让后来者通过视频、照片、物件,清晰地看见历史,感受祖国被侵略时,我党的领导和牺牲,人民的不屈抗争;让后来者记住战争中不屈服的人,正是他们的付出,保护了青山绿水,换回了幸福安宁。

两年多过去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运城,有近40位老兵与世长辞。而郭宏伟拍摄的400余位老兵的英勇故事,留住了烽火中走来的铿锵身影与面孔。这,是对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庄严回望,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记者 张建群 王捷 杨颖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