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5
2015年9月1日(农历七月十九)上午11时40分,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年,是父亲离开后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父亲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他走过的一生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父亲1931年1月20日(农历庚午年腊月初二),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舜王坪脚下上川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7岁那年,我的奶奶病故了。童年的父亲,为了活命,随着我爷爷去翼城县刘家渠北神峪深山烧木炭为生。他们晚上睡在石洞里,身下铺的是树叶,盖的是破被子。爷爷怕儿子冻着,常常把他搂在怀里。
1943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本鬼子大肆扫荡了我的家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残忍地杀害了我的爷爷、大妈和年仅3岁的表哥。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找回了带领民兵在外打游击、任村委会主任的哥哥,和乡亲们一起,将三位亲人掩埋在了三口水缸之下(家里穷得连一张席子都没有)。失去双亲的父亲成了孤儿。
父亲14岁那年,村里来了个叫王德山的老师(后来才知道,王老师是地下党员),动员他去上学。当时,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哪有钱去读书。老师就让父亲和他吃住在一起,亲自教他学习,并保送他去沁南蒲泓高小上学。学校见他家境贫寒,还给发了粮食补贴。当年,正是这位老师的帮助,父亲才得以在学校半耕半读,继续读书,也成就了日后的自己。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1947年村里实行了土地改革,我们家分到了15亩土地、8间房屋,穷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1947年秋天,学校推荐历史清白、个人思想进步的一批优秀青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部队,父亲即在其中。在太岳军区十九军分区后,他被分到了军分区司令部直属机关的电话局二排六班,正式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父亲是一名话务兵,先后任架线员和电话员,还参与了解放临汾的战役。电话兵的任务是架桥架线、排除障碍,时刻保持部队的指挥线路畅通。临汾战役结束后,父亲被调往新建的浮山县电话支局。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多次主动报名参加并完成了任务,荣立三等功,受到太岳军区的奖励。
1949年11月3日,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几十年,父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入党誓词,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0年5月20日部队整编,父亲转业到翼城县一区人民政府,任财政助理员,后任区委宣传干事。同年6月至1956年2月,任县委组织部干事、干部组副组长(副局级)。1956年3月,父亲调往晋南地委组织部,任干事(行政18级,副县级待遇)。1961年7月,调往襄汾县委,先后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1970年4月,父亲调往运城地委,任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行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办事组副组长,地委副秘书长等。1975年8月任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地直机关党委书记,兼第一任地委老干部局局长。1992年超期“服役”一年后离休。
父亲对工作从来都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较强的主人翁精神。1970年4月,父亲参与筹建运城地委。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临汾和运城两地分署时各单位分家。父亲说,这件事比较麻烦,也比较具体。父亲每天奔波于各个单位,协调沟通,登记造册,合理分配,几个月都没有回过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两地最终圆满完成分署工作。后来,我在运城好多单位看见有临汾地委和临汾各单位字样的办公用品时,心里都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我知道,这是父亲当时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父亲才能体会到。
父亲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是最优秀的组工干部。父亲于20世纪50年代初转业到地方后,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组织部门工作。我很佩服父亲的记忆力和责任心,他对晋南地区各县的领导干部了如指掌,包括每个人的出生年月、属相、工作时间、任职时间以及其他很多细节问题。所以,对干部的提拔任职,父亲最有发言权。他坚持任人唯贤,他注重干部的人品,对拟任干部的优缺点,都考察得很到位。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组工干部应有的学识水平,学到了组工干部应具备的才能,都受益终生。
父亲平易近人、与人为善,是一个有博大胸怀的贴心人。父亲一生有好多朋友,有老战友、老同事、老乡,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父亲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摆架子,和他们聊工作,也聊家常。老朋友们经常来家里看望他,父亲总是很热情地接待,那份浓浓的深厚情谊,是非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情谊。
父亲废寝忘食、起早贪黑,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和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全区的老干部工作,在开拓和创新中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4年,组织上决定,由时任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父亲,兼第一任地委老干部局局长,也是即将完成自己工作里程碑的最后一站。父亲常说,我没有什么选择,老干部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可以说,父亲在老干部工作上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爱心,他平时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充实自己的思想。父亲涉猎很广,政治、历史、哲学以及老年心理学、教育学、医疗保健等,凡是有关老干部工作的书籍他都看。父亲离休后,仍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一片赤诚,编纂完由他担任主编的运城地区老干部工作《十年探索与实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父亲步履匆匆,默默奉献,用他的全部心血,给《运城地区组织史》编印工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编写组织史是运城地区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运城地区党的建设的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1992年正当编纂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时,父亲超期服役,即将离休。他作为副组长兼总编辑,从组织编写队伍到落实经费,从收集整理资料到最后审阅定稿,无论巨细,事必躬亲,站好了最后一班岗。浩浩十五卷,洋洋八百万字,历经八个春秋,1994年秋天,运城地区党的组织史终于编纂完毕,付梓出版。望着这笔留给河东大地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闻着阵阵油墨香味,父亲如释重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亲矢志不渝,余热生辉,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重视老年工作领导者功勋奖”“全省离退休先进个人”“全省培养教育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省离退休先进个人”“全省组织史资料征编先进工作者”“全区老年体协十大功臣”“端正党风工作三等奖”“老有所为奉献奖”“十佳余热生辉党员”等一系列荣誉,都是他人生晚岁的生动注脚。
父亲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付出了他的全部。
闫建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