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城有文明气自华

——我市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4

文明是什么模样?是盐湖岸畔千人大合唱现场,那句穿透夏夜晚风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是“柳宗元杯”和美乡村篮球赛场,呐喊声浪里跃动着的“输赢都精彩”;是斑马线前车辆礼让行人,公交车上主动让位的“您先坐”;更是在职党员下沉社区逐户走访时,贴心道出的“有事找我们”……

文明是融入市民烟火的生动实践,市民素质则是城市文明的鲜活灵魂。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的实践热潮中,涵养与之相适配的市民素养、城市品格更显重要。

今年,我市启动实施“好‘运’有我 文明润城”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常态化推进“好‘运’有我·文明有礼、好‘运’有我·文明有序、好‘运’有我·文明有爱”三大篇章15个主题45项活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让崇德向善的新风尚浸润城市肌理,让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充盈街巷角落。

文明,正逐步成为全市人民“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底色。

文明有礼,铸造城市“文明之魂”

“七一”前夕,“好运之城·爱尚盐湖”红色经典歌曲千人大合唱在盐湖岸畔震撼唱响,千余名群众用激昂的旋律抒发对党和国家的炽热情感。这是盐湖区以主流价值引领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的生动缩影,为城市注入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动能。

红色教育的创新,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火热的河东大地。市教育局组织市直中小学以及盐湖区、河津市、闻喜县、永济市共62所学校学生,分别赴关帝庙、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教学矿井、河东葫芦创意文化园等处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达2.5万人次,让思政教育在红色遗迹、乡村振兴前沿、非遗传承基地焕发新生机。

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我市深耕法治文化沃土,将文化融入治理肌理,在刚柔并济的治理实践中,筑牢城市文明的根基。市司法局邀请“八五”普法讲师团,围绕民法典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监护权等内容开展系列解读与以案释法;组织运城学院法学院实习生组成志愿小分队,结合典型案例,自拍自演《从19.9元到2.6万元的消费陷阱》《婚前的欺骗》等普法短视频,推动民法典融入生活。市公安局以制度之力涵养文明新风,用规则之尺丈量行为边界,制定《运城市养犬登记管理办法》,从犬类品种到养犬范围,从犬类管理到责任划分,让“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有了清晰答案。

移风易俗,实现从本能抵触到自觉践行的转变。稷山县姚村红白理事会全程指导和服务村民红白事办理,引导村民以新理念开展“36岁习俗”活动,狠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之风。临猗县宣传推广定制婚庆公交、双塔“爱情号”专属公交车,引导形成婚俗新风尚。万荣县高村镇探索形成“343”婚俗改革新模式,聚焦聚力“三项机制、四种途径、三大场景”,让红白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蔚然兴起……

文明有序,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暑期,运城盐湖景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人群中,一群“红马甲”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青年志愿者热情地为游客提供路线指引、停车引导等服务,积极宣传“垃圾不落地”理念,以耐心、周到、细致的志愿服务筑起文明旅游“暖心桥”。

文明有序,是运城文旅破圈出彩的独特标识,也是“好运之城”成为全国最受欢迎小众旅游目的地的亮眼名片。

时下,走在中心城区街头,道路整齐干净、四通八达,游园设施齐全、利民便民,一个个河东驿站、河东书房变身“清凉充电站”,更精细的城市治理、更暖心的便民服务,让城市在烟火气中散发着文明韵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着眼市民素质提升,市城市管理局启动“城区净靓”专项行动,“地毯式”清洁、精细化管理、数智化赋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景观、环境整治、城市管理的大提升,让城市“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整治主道乱停乱放和骑行不佩戴安全头盔等不文明交通行为,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提升至85%以上,为市民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市交通运输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出租车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效果明显。“出租车司机主动打表,还热情介绍运城特色。”来运旅游的上海游客陈先生,从运城盐湖国际机场乘出租车直达盐湖景区,对出租车司机的热情服务赞不绝口。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空间,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清朗行动”,打击网络谣言、低俗信息等违法违规内容,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发声,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值得一提的是,“好运之城 e路有你”网络正能量作品展播量达300万次。令人欣喜的是,在“倾听运城声音”千人大合唱的网络直播间,“欢迎来到好运之城”“盐湖让你不虚此行”滚动飘屏;微信公众号“运城发布”评论区,网友自发维护用语规范,理性建言成为主流声音。

文明有爱,夯实城市“文明之本”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藏着最生动的民生图景。

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让城市脉搏跳动得更强劲。“一哨吹响”,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向食品经营商户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走访慰问快递小哥,为他们送上水杯、防晒冰袖、清凉油等物品;参与居民住宅电线隐患排查,整理“空中飞线”;为公益暑期爱心托管班义务授课,缓解家长的“看娃难题”……这些暖心服务、贴心关怀、耐心陪伴,为城市文明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市委组织部深入开展“社区吹哨 党员报到”行动,市县两级137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4.7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办理实事、好事3338件,服务居民群众29万余人次,构建起党组织有责、在职党员有为、居民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

涵养内功,从服务到赋能。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安排下,各县(市、区)按照“一月一活动、一县(市、区)一特色”的总体思路,在文明实践阵地规范、队伍壮大、运行顺畅、内容丰富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持续开展“文明集市”活动257场,服务群众26万余人次,把“文明集市”从城区开到基层乡镇、开进乡村大集,让群众切身体验“家门口的幸福”。

文化润心,从体验到传承。我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道德理念和精神内涵,让爱国爱家的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让崇德向善的人文底色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明亮。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加强对“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统筹策划,指导各地各部门规范高效开展活动:夏县举办介子推忠孝文化周,传承介子精神,弘扬忠孝文化;稷山县以戏剧文化、楹联书法等非遗资源为基础,确定两个楹联文化村、两个书法艺术村、1个非遗传承村及1个戏剧文化村,以点带面激活区域文化活力;闻喜县三级联动开展30余场“送戏下乡”活动,推出20余场戏曲展演、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文化根脉、感受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感……

“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成效明显。每个人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城市文明的‘一大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苏琳说,“文明是一场持之以恒的幸福接力,需要你我在买菜排队时多一点耐心,在过马路时多一些守序,让点滴善意成为日常;需要我们把‘文明’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公交让座的自然举动、垃圾分类的自觉行动,让良好风尚代代相传。”

城有文明气自华。面向未来,更需以久久为功的韧劲,传承文明基因,厚植文明风尚,营造文明氛围,让文明的种子持续扎根、繁茂生长,让文明的力量更加充盈、更有穿透力,为推进山水城融合发展擦亮鲜明底色,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 付 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