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1
□杨孟冬
作为三国时期一位真实的人物,关羽被后世神话并建庙供奉,确切讲始于隋朝初年。隋朝国祚虽然不是很长,但佛教在这一时期极其繁荣。当然,这与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或治国方略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本身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当时,蒲州人王耽,释号昙延,为中条名刹栖岩寺(故址在今永济市韩阳镇中条山上)住持。隋文帝与蒲州有感情,因为其父杨忠曾担任过北周的蒲州刺史。因而,隋文帝登基后便仪式隆重地对蒲州进行了巡幸,并于公元601年“诏赐舍利于八十州”,在蒲州栖岩寺举行国家意义上的法事道场。释昙延后来还被封为“昭玄统沙门”,管理隋朝佛教事务。关羽,便是这一时期被奉为“护法伽蓝”进入佛教庙堂的。
(一)
唐朝,仍然是崇尚佛教的王朝。蒲州普救寺,寺名赫然题着“敕造普救之寺”,为武则天的功德院。开元盛世时,唐玄宗携杨贵妃曾驾临蒲州栖岩寺进香。因为此事,栖岩寺山下的两个村子都改了名,分别称为候驾庄和撤驾庄。“安史之乱”爆发后,煌煌李唐元气大伤,国策尚武成为显著特点。“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这时候,关羽的“义勇”形象开始被朝廷充分关注。急欲复兴国祚的唐肃宗,在平叛“安史之乱”表彰功臣时,对历朝各代的武将进行了精心搜剔。那位兴周伐商为周朝创下800年国祚的吕尚,以“武成王”身份荣耀地登上皇家奉祀的神圣殿堂。作为武成王的“配享”,共64位名将,关羽便是其中之一。虽说此时关羽的身份还不是很高,但为后世历朝各代开启了皇家崇拜的先河。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尊崇道教但不抑佛。宋哲宗时,天下佛寺供奉“护法伽蓝”成为普遍现象。之后,沉湎于书画艺术的宋徽宗,则诏告天下说自己是“道君皇帝”,且两次进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宋孝宗也曾分别仪式隆重地敕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蒙元入主中原后,提倡释道并行。元太祖崇道,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尊奉关羽为“协天大帝”,并在关羽家乡蒲州敕建道教宫观“大纯阳万寿宫”(即永乐宫,故址在今芮城县永乐镇,1959年至1965年搬迁至芮城县古魏镇)。元世祖信佛,释家举行法会将关羽奉为“监坛”。元文宗时,又特赐关羽“壮缪义勇显灵武安英济王”封号。
(二)
虽然,元朝之前的诸多王朝均对关羽礼遇有加,但都没有脱离宗教的范畴。而改变这一常态的,则在明朝。
明代晚期,为安边防远、凝聚民心、提振民族精神,明神宗不仅进一步渲染关羽的“义勇”形象,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而且诏令所有关帝庙无论规模大小均悬挂“显佑”匾额。尽管如此,明神宗仍然觉得力度不够大,遂于1614年,再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可以这样说,晋封关羽为帝,将关羽推崇为“护国之神”,明神宗创下了历史第一。
清朝入关后,共历十帝,其中就有7位对关羽进行了褒封加冕。清世祖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高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仁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清宣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文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清穆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著圣道之精”“明神道之正”,关羽在清朝皇帝心目中可谓神圣到了极点。以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关羽的晋封,不但是个人喜好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关羽作为了国家意义上的精神支撑。当然,这一现象还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尤显突出。
需要重笔书写的是清德宗,即光绪皇帝。其虽然贵为天子,但实则慈禧手中傀儡。尽管事实如此,他们母子二人却在敕封关羽一事上达到了高度认同。据史籍详载,光绪皇帝对关羽的敕封长达26个字,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而说起这一长长的封号,当与关羽的家乡蒲州府有关。再准确点讲,是和蒲州府下辖的永济县的关帝庙有关。
说到此事,还得追溯一下发生在光绪初年的一场自然灾害“丁丑大荒”。1877年,山西大旱,持续三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永济县志》记载:“光绪三年,麦歉收。秋大旱,麦未种。赤地千里,山彤水枯,人相食,尸骸枕藉,迹遍道途,惟永济尤甚。全县设八局(韩阳、晓里、永乐、赵村、陶城、黄龙、栲栳、赵伊)赈灾……四年,又遭大祲,人相食,流亡过半。五年,旱情甚之,蒲州四门外掘坑以埋死者,人争就坑剐食其肉。人不敢独行,恐被食之。民有父子、夫妇相食者。”单看这段文字记载,就令人毛骨悚然,即可想象山西灾情是多么严重。
三年大旱,时间跨度之长,波及范围之广,饿死黎民之众,使得朝廷手足无措。就在朝廷无计可施、光绪皇帝焦虑不安之时,朝廷有人递上一道奏折,说既然人胜不了天,何不借神灵助力!光绪皇帝便问:“何方神灵能祛除旱魔?”答:“护国保民关圣大帝也!”
此语一出,光绪皇帝顿时舒展了眉头。思虑再三,抱着格外虔诚的态度,光绪皇帝便在同治皇帝敕封关羽的封号前边特加“宣德”二字。如此,光绪皇帝晋封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三)
纵观这一封号,字数如此之多,压过了历朝各代所有皇帝对关羽的晋封。当然,这只是光绪皇帝为缓解山西旱情,以虔诚之心把希望寄托于关羽的第一步。接下来,他更为虔诚的表现就是对关羽进行隆重祭祀。因为自明朝开始形成、清朝因袭下来“关羽籍贯蒲州”的民间认同,而蒲州府永济县在当时的山西旱情中又最为严重,光绪皇帝于是亲自题写“祈年大有”御匾,特派祭祀官员一行来到蒲州府,在永济县关帝庙对关羽进行仪式隆重的敕封、赐匾和祭祀。
后来事实是,不久蒲州“甘霖如注,连绵数日,田禾滋润,民乐有秋”。随之,“官向官,民向民,关公向的是蒲州人”民谣在蒲州域内传播开来。山西官员把此消息报至朝廷,光绪皇帝欣喜若狂,即刻下诏,山西境内只要是供奉关羽的庙宇,全部给予敕封。
按清朝乾隆版《蒲州府志》“府城图”所绘,永济县关帝庙旧址,位于蒲州城东瓮城门至鼓楼大道北侧,大门朝南,西邻都司署,东邻火神庙,规模甚是宏伟,始建年代不详。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蒲州城于20世纪50年代末彻底废弃,如今仅存四大瓮城门及数段城墙遗迹。据当地老人回忆,永济县关帝庙的损毁年代,应在1942年左右。
虽然,永济县关帝庙甚至蒲州城都成了文化积淀深厚的河东大地尘封的记忆,但可以肯定的是,关羽最长的封号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是在永济县关帝庙进行加冕的。这一点,是载入清朝宫廷史册的,也是民间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
因而可以这样说,清朝光绪皇帝对永济县关帝庙的敕封,不仅给蒲州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更是历史上崇拜关羽达到巅峰最有力的明证。
如今,永济任阳村还保存着一座规模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当地人称“皂角树关帝庙”。据庙内碑文记载,该庙宇创建于明朝,清朝曾进行过多次修复。值得一提的是,庙内大殿左前有一通清朝道光年间的碑刻格外引人瞩目。这是因为,此碑不仅记述了曩时重修关帝庙的有关情况,而且镌刻着“圣帝桑梓之地”的字迹。这就充分证明,清朝光绪皇帝当时特派官员在永济县关帝庙对关羽进行隆重祭祀,其实际行动是对“关羽籍贯蒲州”的高度认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