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31
邢嘉凇 刘芷怡
暑气灼热,蒲腔新声,铿锵播洒。7月26日至29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蒲风经世梆韵传薪”实践队踏上黄河金三角这片古老的土地——他们从长江之畔的江城武汉出发,跨越千里抵达黄河岸边,循着蒲剧的余韵,探寻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新篇。
7月26日傍晚,实践队员们走进临猗县临晋县衙景区,在“东方有戏”直播间现场,与蒲剧名家、梅花奖获得者、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团长孔向东面对面畅谈。从直播间的新声到景区戏台的烟火,这场传统与青春的相遇,正悄悄为古老的蒲剧写下新的注脚,揭开了蒲剧在新时代的破圈路径。
一手守文脉,一手探市场
17时许,距离“东方有戏”直播开场还有近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在紧锣密鼓地为当晚参赛选手走台试音。舞台下,附近的戏迷早早占满位置,翘首等待比赛开场。在后台,实践队的同学们与蒲剧名家孔向东作深刻交流。
“戏未开演,人早到齐”,他们看到“东方有戏”观众席的热闹场面,实践队员们马上对“东方有戏”直播戏迷擂台赛的诞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来,这背后藏着孔团长对戏曲传播的敏锐嗅觉。过去8年他担任运城“蒲乡红”戏迷比赛制片人,这段经历,让他持续探索在数字平台传播蒲剧的新路径。从今日头条“戏曲人生”的长视频访谈,到抖音直播的早期探索,再到如今寓意“东方代表中国,人生皆为戏”的“东方有戏”平台,他始终在为传统戏曲寻找“活法”。
万事开头难。习惯了在舞台上面向观众,突然要在直播间对着镜头演出,演员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直播团队的运营成本、人员薪资等压力接踵而至,加上部分中老年戏迷手机操作不熟练……戏曲类账号的运营曾举步维艰。
“虽然非常辛苦,但我觉得这步走得很对。”孔向东说。如今的“东方有戏”已渐入佳境:报名火爆,不少唱功扎实的戏迷有了展示舞台,影响力持续扩大,甚至专门跨省举办了河南灵宝戏迷专场。
目前,孔向东正在探索破局之策——拆分“戏曲文化号”与“东方有戏生活号”,贴合戏曲市场现状、专攻不同应用场景;计划从蒲剧拓展至山西四大梆子,再延伸到沿黄九省梆子戏,以更广阔的戏曲版图撬动大型广告冠名。既守得住“戏”的本真,也打得开“生”的路径。
刷出来的兴趣,演出来的潜力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是没机会看见”。队员们发现,孔向东这句精准的观察,正在现实中不断被印证。
他随口分享的故事便颇具说服力:一位武汉戏迷曾为蒲剧跨越千里奔赴运城。这位戏迷最初在湖北电视台《戏码头》节目偶然看到他的演出,原本对蒲剧一无所知的这位荆楚人士,瞬间被蒲剧独特的唱腔击中。后来通过在汉晋南老乡辗转联系上他,特意从长江之畔赶来黄河岸边,只为现场听一段唱腔。地方戏最动人的生命力,在于从不受地域框限,只要有相遇的契机,就能在陌生的土壤扎根。
这种“相遇”,在数字时代有了更轻盈的姿态。如今“东方有戏”的抖音直播间里,蒲剧不再只属于晋南的戏台。镜头架起的桥梁那头儿,不仅有晋南老乡准时守着,还有全国各地的戏迷循声而来。对年轻人来说,这种“相遇”往往更像一场“不经意的闯入”。孔团长讲道“第一次刷到或许只是划走的背景音,第二次听到可能留意到那声独特的梆子,第三次看见演员水袖翻飞的瞬间……”算法推着片段反复出现在信息流里,域外人某一刻突然就被那股劲儿抓住了。
抖音上的不断传播,成了蒲剧走向青年市场的无形通道。当传统唱腔与身段挤进年轻人的信息流,兴趣便有了生根发芽的可能——这正是古老戏曲在新时代“演”出潜力的开始。
戏台连景区,戏韵融文旅
“蒲剧的舞台,不止在剧场。”孔向东的这句话,在“东方有戏”一年来的足迹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从中心城区盬街戏楼,到池神庙中禁门广场的浓荫下;从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的历史回响里,到临猗县有机农业基地的田间地头,再到如今临晋县衙,“东方有戏”的戏台,正循着运城的文旅脉络不断延伸。每到一处,都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演出还没开场,附近的村民、景区的游客便早早围拢过来,有搬着小马扎的老人,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还有举着手机拍照的外地游客,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潮里,戏腔一开口,便引得满堂喝彩。
这早已不是单纯的演出。在盬街戏楼,戏迷们听完戏会顺路品尝运城特色美食;在池神庙,戏与景的交融让更多人了解池盐的千年故事,悄然扩大着池盐文化影响力;在有机农业基地,戏声混着苹果香,成了当地农产品最好的“背景音”。“东方有戏”所到之处,渐渐成为地方文化的“会客厅”——在这里,戏迷能过戏瘾,游客能品文化,村民能添热闹,不同的需求在戏韵里找到了交汇点。
谈及这样的尝试,孔向东眼里满是期待:“未来还要走进更多景区,让戏跟着景走,让景借着戏活。”运城本就藏着丰富的文旅家底,关帝庙的忠义传说、永乐宫的壁画传奇、鹳雀楼的千古诗句,都等着与蒲剧相遇。如今戏台搭进景区的尝试,让文旅融合的种子在这一场场演出里悄悄发了新芽。
戏迷寄真情,蒲韵暖人心
“不容易的同时,我的回报是什么?我最大的回报就是观众对我的认可与口碑。”队员们在“东方有戏”直播间后台与孔团长交流时,被他话语里的真诚深深触动。那些藏在直播日常里的片段,正诉说着他与戏迷之间双向奔赴的深厚情谊。
“东方有戏”直播场次密集时,孔向东常常从下午一直忙到深夜:既要指导参赛戏迷走台,又要亲自登台演出,有时还要兼顾后台调度。长期连轴转的直播节奏,让他本就不太好的肠胃愈发敏感。这些细节,被直播间里的老戏迷们一一记在心上。有位常蹲守在屏幕前的阿姨,总在评论区追着留言:“孔团长是不是胃又不舒服?”“演出完记得吃口热的。”后来只要孔团长到盬街戏楼等场地直播,她就提前在家熬好小米稀饭,炒一盘软和的土豆丝,再装两个刚出锅的馒头,用保温桶仔细装着,提前一个小时到戏台旁等候。还有一位从闻喜县赶来的奶奶,等到孔团长卸完装,拉着他到后台,从布包里掏出她手写的方子,一字一句地讲:“这是咱老家治胃病的秘方,你按我写的法子煎,准能舒坦些。”
孔向东的心里也装着直播间里的每一份期待。为了让“东方有戏”的戏迷听到最地道的唱腔,他会对着镜头反复调整发声角度,哪怕嗓子干涩也坚持试唱——“屏幕那头有那么多戏迷等着,不能让他们空等!”
这样的双向奔赴,让“东方有戏”的直播间不只是演出场地,更成了情感交汇的港湾。孔向东用戏韵连接戏迷,戏迷用真心温暖着他。这份以心换心的情谊,让蒲剧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也让“东方有戏”的每一场直播都充满了温度。
19时,访谈的余温还未散去,孔团长已转身投入“东方有戏”直播的最后准备:在后台询问工作人员设备情况,与参赛选手交流注意事项,到台下与戏迷朋友合影留念……19时30分,直播准时开场。直播间里互动热络,选手们在台上得到锻炼,名家评委细致点评,线上观众不断点赞;戏台前氛围浓厚,线下千余名观众看得更是投入。三个多小时,现场观众越聚越多,线上同时在线人数达3000人……
这场直播,台上的梆子声里有千年的脉,镜头前的互动里有当下的暖,线下的人潮与线上的数据流,共同织成了蒲剧传承的新模样。孔向东和“东方有戏”的探索,其实早给出了蒲剧传承发展的答案——传统从不是旧时光的标本,当它扎根在戏台与屏幕的交会处,扎根在戏迷与传承者的双向奔赴里,自然能在新时代长出新的枝芽。而这黄河岸边的古老唱腔,也终将顺着这股劲儿,既守得住乡土,也走得到远方。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