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31
李海乐
芮城广仁王庙
芮城广仁王庙 水彩 (380mm×260mm)
黄河在运城东侧拐了个大弯,由北往南的流向改变为自西向东。盐湖跟南侧的黄河之间还隔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这就是中条山。解州在盐湖西岸,中条山北侧。而中条山南麓,黄河之滨还有一处重镇——芮城。
如今的国道G59,直接凿穿了中条山,从解州一路往南,一个小时以后就到达了芮城。我感觉大约有1/3的时间都用来穿越中条山隧道,可见山之雄伟。
赶到永乐宫门前,刚好遇到关门。转而开车去看看北面的广仁王庙。导航把我带到村里的一处小广场,停车登上旁边一座高台,沿着一段灰砖墙往前走,见一处木质谷仓门半开着。走进去看到一方夯土墙围合而成的庭院,墙上嵌着中国著名古建筑的轮廓和对应的年代。再往里走,转个弯,一座小庙的山墙出现在眼前。周围空间都被一人多高的黄色夯土墙界定围合,天地间就只剩下一座小庙,一株开满粉色小花的杏树。微风轻拂,花瓣掉落,禅意盎然。
这不是普通的小庙,它来自大唐。广仁王庙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三座唐代遗构之一,建于唐大和六年(832年)。另外两座分别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大殿,两年前我都到访过,只是赶到南禅寺时刚好关门,只能隔着门缝瞥了一眼。直到此刻,全国三座大唐遗构打卡完成。
走到正面细看,五开间歇山顶,但梢间宽度不及次间一半,所以体量更接近三开间的小庙。斗栱位于柱头,无补间铺作,无普拍枋,这都是典型的唐构特征。
重要的不是这小庙的模样,而是穿越年代的历史氛围。我在正面的杏树下支起画架,想要记录这位来自大唐的使者。此时日已西沉,阳光穿越薄薄的云层,斜照着小庙与庭院。身边的杏树,万千粉红的小花怒放于枝头,风吹过,花瓣纷纷飘落,我总觉得,这晚风,这些飘落的杏花,都自大唐而来。
万荣秋风楼
万荣秋风楼 水彩 (380mm×520mm)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这首《秋风辞》。
我从运城出发,驾车往西北方向,一路春光明媚,道路两旁开满白色的樱桃李花。一个多小时后,地势降低,一条大河隐隐约约出现在远处山丘背后,那应该就是黄河。道路一直向下,引我到了一处巨大的广场,我把车停在广场边。
阳光强烈,巨大广场上空无一物。走了很久到另一端买了票再折返回来。售票处对面是一座小山丘。我一路走上去,一座两层楼的山门出现在高台上,看起来像是倒座戏台,匾额上书:后土祠。高台上向西远望,那是汾河汇入黄河的位置。
作为传统的农业文明,对土地的崇拜渗透到我们的基因中。土地神人格化之后,化身端庄的女性出现在后土庙中,大家都称她后土娘娘。
祭祀天地,历来都是皇上的重要工作。自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后土,一直到宋代,皇上一直都在这里祭祀后土。明代以后,才把祭祀场所搬到了北京天坛。
由于黄河改道与泛滥,后土祠多次被淹没或冲毁,现在眼前的后土祠,重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庙内建筑皆为清代风格。
进入山门,一路经过献殿、香亭、正殿,走到正殿背后,一座漂亮的木楼赫然出现在眼前。高大的砖砌台基上三层木构,十字歇山顶,下面两层四出抱厦。这就是因《秋风辞》而建的秋风楼。其形状大体跟飞云楼接近,但因系清代建造,斗栱以及其他构件皆较秋风楼小巧,相比之下,整体更显精致。台基正中设有一门,应该是登楼的入口,但大门紧闭,只能想象一下登楼眺望黄河汾河的景致。后土祠里游客不多,正殿背后的场地上只有我一个人。支起画架,在春光里,独享绘画的乐趣。周围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稷山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 水彩 (520mm×380mm)
据说稷王当初在一座山上教民稼稷,后来这个地方被称为稷山。
稷山县在万荣北面。我从后土祠驾车往东,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沿着汾河溯水而上。到达稷山县的时候,日已西斜。导航把我带进县城中心,看起来这是县城里的步行商业街,一排连续商铺的中间,突然现出一处悬山顶的山门,红砖砌筑。
走进山门,只见钟楼、鼓楼分立左右,中间靠后为献殿。三座建筑靠得很近,钟鼓楼的屋檐甚至还对献殿有所遮挡,之前并未见过这样的形制。钟鼓楼比例瘦长,琉璃屋顶,红砖墙,檐下斗拱额枋,木雕精美。
这座稷王庙始建于元代,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所以眼前的钟鼓楼,献殿,以及献殿后面的后稷殿皆为清代遗构。稷王殿是一座二层阁楼,正面被献殿遮挡,只能看到二层的歇山屋面。漫步到侧面,则可看出大殿的气势,花园里盛放白色的樱桃李、紫色的丁香花,与寺庙的红墙碧瓦相映衬,在蓝天下显现自然和生命的力量。
当我在山门后搭起画架时,已近日落,夕阳让庙宇的光线更显温暖。我要画张大画,但很可能时间不够,所以做个不一样的构图,把重心放到三个建筑屋顶之间的关系上。这时已经到了关门时间,但管理员人很好,她让我不用着急,门留着,画完再出去。
最后一抹夕阳消失在了鼓楼的十字脊上,我的水彩也完成了。
芮城永乐宫
芮城永乐宫 水彩 (520mm×380mm)
我站在宽敞的院落里,阳光明媚。神道两旁开满了紫色的丁香花,神道尽头是高大的台基,台基之上,坐落着巨大的木构大殿,庑殿顶的曲线,从宝蓝色的螭吻承天而下,缓慢向四方滑落。屋檐下正中挂着巨大的匾额,上书“无极之殿”。大殿背后,依然是绿树和紫色丁香。风吹过,紫色丁香起伏摇曳。
我不是道教信徒,但在此刻,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大美无言。
两天前赶到永乐宫门前,已经到了关门时间。所以这天清晨再次驾车穿越中条山隧道,再访永乐宫。
永乐宫始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前后弄了一百多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完工的时候,大元的命数已经没几年了。兴建大规模道观,跟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射雕英雄传》道长丘处机有关。成吉思汗西征时,邀请丘处机前往西域与他会面,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人”、减少屠杀、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因丘处机获得成吉思汗的尊重与信任,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壮大。而邱道长师承王重阳,王重阳开创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再往上,王重阳又是吕洞宾弟子,所以在永乐宫正殿纯阳殿供奉吕洞宾,纯阳殿后面的重阳殿供奉王重阳。重阳殿长得跟纯阳殿几乎一模一样,就是个头小点。
吕洞宾出生在此处西南二十多公里开外的永乐镇,所以原名大纯阳万寿宫的道观,被人称为永乐宫。道观不但改了名字,甚至还换了地方。道观之前坐落于永乐镇招贤村,村子在黄河边。
1956年政府计划在黄河上兴建三门峡水库,苏联专家掐指一算,招贤村正好在淹没区,于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开启了总体搬家工程。从1958年到1966年,才陆续把整个道观拆开,又在芮城县城北面三公里处的龙泉村重新拼起来,包括纯阳殿中的国宝壁画《朝元图》。
如今在地图上查看,招贤村依旧好好地存在于黄河北岸,而非水底。
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水库,原先规划最高水位到海拔350米,最终蓄水高度只停留在326米,通常水位还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而招贤村海拔330米。算是历史跟永乐宫开了一个一点儿也不好玩的玩笑。
走进三清殿里,看着60多年前被文保人员和工人们历尽千辛万苦,小心切割下来,搬到新地址又重新拼起来的国宝《朝元图》,感慨万千。回到殿外,阳光灿烂,丁香盛放。我支起画架,记录这历经700年风雨还被移动了地方的大殿。无论如何,我们都庆幸,大殿、道观,还有壁画,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中条山
从永乐宫返程路上,顺路去拜访一下清凉寺。在沿山道路上七弯八拐大半个时辰,终于在一处山坳边找到了这处元代寺庙。看看周边,全都是水流切割黄土堆积层的地貌。在寺庙后面的场地上停好车,走到前面场地,才发现地面支离破碎,大片的混凝土板块断裂倾斜,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巨大的空洞,一看就是地基水土流失的后果。山门自然紧闭,门口贴着闭馆告示。
那就导航返回运城。走了一段我才发现导航给出的回程并不经过中条山隧道,而是要翻山而过。我本来就好奇这座山,那正好一探究竟。
山下的黄土高坡,并没有太多植被,顺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倒是出现了一些密集的树林。气温似乎也降低了一些。在路边停车,向南眺望,一片东西向展开的冲积平原,天高地阔,雾气腾腾的远方,隐约能看见黄河。从那里再往南,右边是陕西,左边是河南。太阳已经西斜,在西面不远处,应该就是黄河拐弯的位置。在那里,黄河从北往南的流向转变为自西向东,这个大拐弯就把运城盆地和中条山包裹其中,河东盐池,也正得名于此。一路向上,穿越树林跨过山脊,北坡的绿树明显变少,但光秃秃的山间,点缀着很多开满白花的树木,那应该是白色的山桃花。道路两旁,白色桃花连成片,在棕色山体的背景里显得特别耀眼,生机勃勃。
顺坡而下,一个拐弯,巨大的盐湖又出现在眼前,盐湖和中条山之间是连绵的田野和乡镇,盐湖北面又是茫茫的冲积平原。
沿盘山公路向下,又回到了解州。顺着运永线往西回运城,一路上都能看到盐湖,背景就是我刚刚翻越的连绵中条山,夕阳下更显广阔壮丽。
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 水彩 (260mm×380mm)
回城之前还有一处遗迹需要探访。
导航把我带进了盐湖北侧的广阔田野,车辆驶进一处村庄,小巷边立着国保文物碑。就是这里了!旁边院落大门紧闭,门上留着文保员电话。
打过电话之后,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个中年人带我进到院里。往左看,暮色中,一幢造型独特的砖塔矗立在庭院中,有一点儿像西餐桌上的胡椒研磨瓶,在顶部增加了莲花瓣造型。
故事要从唐代名将曲环说起。曲环自幼喜读兵书,长于骑射,在代宗时期领兵陇州,多次击败吐蕃。四镇之乱时,曲环讨伐李纳、李希烈等反叛,协助守卫徐州、宁陵、陈州等地。曲环晚年告老还乡,可能是觉得自己戎马一生杀伐太重,为积阴德一心向佛,回乡兴建报国寺,邀请泛舟禅师担任寺院住持。泛舟禅师出身李唐皇族,游历交友甚广,且能诗善画,尤其擅长画罗汉像。他历时十余年创作完成的《十六应真像》,是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曲环和泛舟禅师二人志趣相投,结为知己,常下棋至深夜。贞元九年(793年),泛舟禅师圆寂,曲环在泛舟禅师生前选定的地点建造墓塔予以安葬,塔于三十年后完工。一千多年过去了,报国寺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此地唯余泛舟禅师塔穿越千年时光,在夕阳里与我对望。
我架起画架,以最快的速度记录泛舟禅师塔,完成的时候,最后一缕夕阳消失在了塔尖上。
趁着天还没有黑尽,我又开车去了盐湖。湖中有一处高出水面的堤岸伸入湖心,我顺着铺好的小道漫步。相比第一天的雨雾,此时天气晴朗,周围一切清晰可见。南面中条山在暮色中化作巨大的黑影,从东向西连绵起伏,北面城市中的建筑剪影高低起伏,靠近地面的位置灯光璀璨。春风拂过湖面,波浪轻拍堤岸。
黄帝,蚩尤,尧舜禹,稷王,后土娘娘,汉武帝,关羽,吕洞宾……我身边的盐湖,正是他们故事与传奇的起点。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