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3
□张宇敏
那天,收到老友畅满增发来《陪孙子学习三悟》一文,不由想起自己陪孙子的日子,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人常说,“孙子是个宝,一刻离不了”“隔辈亲,亲得不得了”。我的这种感觉倒不是很明显,反倒是“满眼是毛病,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多,批评多,表扬少。看到孙子“饭点时不吃、过点又喊饿”“半夜不睡觉、早上叫不醒”“学习不自觉、手机不离手”“一说三犟,常有理”,就倍感后代不争气,家族无希望。对此,心里急得慌,既感到无奈,又为孙子的未来发愁。
当然,高兴的时候也不少。每当看到孙子有一点进步、做了一件懂事的事,或者考试分数高了些,就乐得合不拢嘴,心中涌现出无限的快乐,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总结这段陪伴的感受,我也有这么一些体会。
最深的感悟是: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性格,而性格99%来自天性。所谓“培养”,或许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和美好愿望而已,本质上还是性格所致,生性使然。
记得电视剧《外交风云》里,83岁高龄的毛主席接见外宾的一段对话。对方称赞他的著作感动了全中国,改变了世界。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回答:“我那些文章不算什么。没有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
而从自己走过来的几十年,乃至和夫人生活40年的亲身经历来看,父母的教导虽铭记在心,但真正按父母的话做到了的没有几件。多年来,想耐心帮夫人改个不好的小习惯,却往往是徒劳无功,根本做不到。如果固执而为,不但一点作用没有,反倒会损害夫妻感情。
就说带孙子,天天细心照顾、耐心教导、精心培养,想帮他纠正些小毛病,可他该怎样还是怎样,始终依着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成长着、生活着。
许多时候,自己甚至质疑自己的所谓“教导”是否正确。毕竟,我们和孙辈他们生活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年代:我们那时物质不丰、生活贫困,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幸福生活,而他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自由美好的时代,爷爷姥爷、奶奶姥姥宠爱有加,接受的是全球信息,享受的是现代化的生活,以及由此形成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试想,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那是何等的不协调。如果没有亲情和血脉相连,甚至不敢想象两个时代的人,如何能够生活在一个极为有限的空间里。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同时也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