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八旬老人的香包“情缘”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30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苏香串老人与女儿柴玉琴

临近端午,街巷里总有一些带着时光温度的手艺人,在岁月的流转中向我们诉说着城市的文化脉络,81岁的苏香串老人便是其中一员。在她的摊位上,五颜六色的香包整齐排列,有塞满了香草和朱砂的心形香包,有几块花布拼接而成的蝴蝶和粽子形状的香包,也有憨态可掬的虎头鞋……这些香包造型别致,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苏香串老人是盐湖区席张乡席张村人,从小看着长辈针线活长大的她自然也会些针线功夫。“小时候没有现成的花样,都是跟着老人一针一线学的,先从剪花样开始,再学配色、填充香料。”她说。回忆起初学手艺的日子,老人眼中泛起光亮。如今,已是81岁高龄的她,依然每日坐在窗前,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缝制着一个个小巧的香包。

在运城的传统习俗中,每到端午,除了要吃粽子、插艾叶,还要戴香包、佩香囊。香包有心形、葫芦、福袋等形状,手巧的长辈还会在上面绣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戴上这些香包是希望能保佑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都是最真诚的祝福。”她说。

因此,每年快到端午节,苏香串的家便成了制作香包的“小作坊”。虎头、狮头香包的威风,老鼠香包的憨态,心形香包的精巧,都在她的巧手下一一成型。“老虎的眼睛最关键,一定要用黑布绣出精气神,这样香包才传神。”老人一边展示着手中的半成品,一边说道。虽然现在已经跟着儿女住在了槐树凹,但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每年端午前几个月便开始准备材料,布料、香料、彩线在她的床头堆成小山,窗外的阳光透过纱窗洒在绣布上,映出一片岁月静好。

“手工活儿急不得,布料纹路要顺着走。”戴着老花镜的苏香串,坐在窗前一坐就是半天。小辈们心疼她,不希望她这么累,但她总是闲不下来。用手边剩下的灰布做老鼠,用碎花布剪蝴蝶,老人总能根据布料即兴创作。为了贴近现在年轻人和小朋友的喜好,老人还让小辈从网上购买半成品布料,并琢磨着把“开口笑”“十二生肖”等传统元素融入造型中。“手工缝的是心意。”老人家有些耳背,却总能用手势让顾客感受到一针一线的温度。

苏香串的手艺也激活了全家的手工基因。女儿柴玉琴在工作不忙的时候会帮母亲摆摊位,儿媳妇则是家里的又一位“手工达人”,在网上看教程就能编出各种款式的五彩手绳,还能按顾客需求定制长度。就连家中的小辈孩童,也会拿着碎布头给布娃娃做“迷你香包”。每逢周末,老人还会跑到解州关帝祖庙门口摆摊,那小小的摊位也成了他们的“家庭工坊”,“妈妈缝香包,弟媳妇编手绳,我则帮着招呼客人,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就把这些心意传递给大家了。”柴玉琴说。

“给娃娃戴香包,是驱虫更是祝福。现在会做香包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就多做点。”苏香串每年都会留些香包送给邻里孩童,看着孩子们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包在外面玩耍,是她最开心的时刻。如今,她最大的心愿是保持身体健康,可以教家里的小辈剪花样、配香料。“哪怕学会缝个最简单的,也算给老祖宗的手艺续了香火。”她说。

临近中午,老人收拾起自己的东西,准备回家吃饭。下午,她还要赶到人更多的商圈广场去摆摊。她的背影看起来有些佝偻但却坚定——这双绣了几十年的手,缝住的不仅是布料与香料,更是一座城市对传统的眷恋。她的一针一线里,不仅缝着对生活的热爱,更系着对传统手艺传承的坚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