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原创话剧《汇通天下》 再现义利并举的晋商文化传奇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6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晋商之诚信,诚信之晋商,若失去诚信,岂可为晋商……”当原创话剧《汇通天下》的大幕缓缓落下,在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的舞台上,“汇通天下”的匾额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台下观众的掌声中更是不断。这其中不仅有对剧情的共鸣,更有对一段商业传奇的深深敬意。从猗顿的“开拓进取”到关公的“诚信天下”,再到“日升昌”票号的“汇通天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锐意进取和诚实守信,实现了从“货通天下”到“汇通天下”的历史跨越,谱写出了一段又一段商业传奇。

当狂风声在杀虎口响起,舞台上的这段传奇正式开演。原创话剧《汇通天下》是以中国票号鼻祖——“日升昌”票号发展史为蓝本,以主人公雷履泰创办“日升昌”票号的历程为主线,串联起晋商在金融领域的诸多创举:从“认票不认人”的兑票制度,到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分号网络;从应对战乱的资金调度智慧,到面对挤兑危机时的诚信坚守。剧中没有止步于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简单复刻,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以雷履泰、高盛魁等为代表的晋商群像,通过他们的言行彰显了以诚实守信、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等为核心的晋商精神,也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触摸到中国传统商业文明最鲜活的脉搏。

在《汇通天下》的舞台上,“诚信”二字始终是贯穿全剧的精神主线,被赋予了超越时代的解读维度。无论是始终镌刻在主人公骨子里的诚信意识,还是在舞台上频频出现的关公塑像,创作者将“诚信”二字内化在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投注在处处可见的舞台道具中。

值得称道的是,全剧并未将“诚信”二字简化为直白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商业实践展现其深层逻辑。剧中,包头客商要兑换60两无色宝银,伙计福生却以普通纹银相兑,雷履泰坚持将客商追回、补齐差价;一位老太太拿着一张浸过水的票据来兑换,二掌柜高盛魁和福生均以票据字迹不清为由拒绝兑换,雷履泰却力排众议,彻查底账,坚持兑换;当票号遭遇恶意挤兑,雷履泰在大堂之上当众剖白,一句“晋商的票号,兑的是银子,守的是良心”掷地有声。这一幕幕没有激烈的冲突场面,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晋商“以信立业”的核心准则——他们深知,在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的时代,商业信誉比金银更珍贵,而这种信誉的积累,恰恰源于每一次兑票的准时履约、每一笔账目的分毫不差。

更深刻的是,话剧将晋商的开拓精神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在剧情高潮部分,面对战乱带来的动荡和冲击、其他掌柜均以各种理由推脱之时,雷履泰毅然决定以一己之力筹集资金,一句“生意可亏,国脉不能断”,让晋商的商业伦理超越了单纯的逐利本质,升华为“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这种将个人命运、商业发展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叙事,让“汇通天下”的内涵从商业版图的扩张,延伸至家国精神的传承。

当高盛魁倾尽所有财产支持雷履泰,当福生终于对自己投机取巧的行径有所醒悟,当一对有情人玉卿与盛魁终成眷属……舞台上,晋商们为“信”字坚守一生的故事落幕;舞台下,观众们的掌声为这段传奇故事一次次响起。掌声里,不仅是对演员们精彩演绎的赞赏,更是对诚信与开拓的晋商文化的情感认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商业文明”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数字与效率层面,而《汇通天下》通过舞台艺术和精彩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文明,从来不止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精神价值的沉淀与传承。当大家回头仰望“汇通天下”的牌匾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商人的一生,更是一个民族对“义利并举”价值观的坚守。这种坚守,恰是当下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时最需要传承的文化基因。票号内部“东家出资、掌柜经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以及严格的学徒培养体系,更让观众看到传统商业组织的智慧光芒。这些跨越数百年的管理经验,至今仍在商业实践中焕发活力。

走出剧场,回望《汇通天下》的舞台:从虞坂古道的车辙印到“日升昌”票号的算盘声,从票据汇兑的智慧到分号开遍世界的辽阔,每一个舞台元素都是晋商文化的鲜活注脚。这部话剧没有将晋商塑造成完美的商业偶像,而是呈现了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抉择、坚守与突破,这种真实的叙事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有力量。

正如舞台上那盏从开场亮到落幕的灯,晋商文化的精神光芒从未熄灭,它穿越数百年的时光,在当代舞台上重新绽放,不仅照亮了一段商业传奇的过往,更指引着商业文明未来的方向——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的底色、开拓的勇气、担当的情怀,永远是“汇通天下”最核心的密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