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山上下过墨汁雨:卫夫人的书法苦旅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0

连日暑热中,几场雨接连落下,尽显夏雨来去倏忽的特征——方才还是倾盆如注,转眼却放晴如初。这景象让人不由想起“山上下过墨汁雨”,初听这典故时不解深意,反倒顺口哼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只觉两者都藏着雨的浪漫。这般不同寻常的雨景,虽与苏轼笔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急雨有几分形似,却因裹挟着笔墨的香气,多了一层文化的厚重。这“墨汁雨”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何与河东大地结下不解之缘?

原来,此故事的主角,是东晋时期的卫夫人。这位出身河东安邑(今夏县)的女书法家,正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自幼浸润在书法世家的笔墨香中。曾祖卫觊、祖父卫瓘、叔父卫恒皆是魏晋书法名家,耳濡目染间,她对书法的痴迷自幼便深植于心。师从“楷书鼻祖”钟繇后,卫夫人更是将笔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一心钻研书法之道,还创立了“簪花小楷”风格。唐人曾盛赞其书法“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而她所著的《笔阵图》,堪称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理论著作之一,为后世书法创作立下准则。

民间亦流传着许多卫夫人刻苦练字的轶事,如“洗墨池”“墨汁雨”等。卫夫人幼时习字,态度极为认真,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常于门前泊池清洗笔砚。日复一日,池水都被染成了黑色,这便是“洗墨池”的由来。在夏县一带,还流传着她“吃墨”的趣闻——据说她练字时专注到忘乎所以,竟错将馍馍蘸着墨汁吃下,浑然不觉口中的苦涩。

而“墨汁雨”的传说,更是勾勒出她的痴迷。相传某年夏天,久旱无雨,卫夫人前往山中避暑,却未曾片刻放下笔墨。山石、树皮、枯叶,凡能着笔之处,皆被她写满了字,整座山仿佛成了她的天然宣纸。一日午后,狂风骤起,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下。雨水冲刷着山石树木,将那些墨迹尽数洗去,混着水流顺山势而下。远远望去,条条墨色水流倾泻,整座山仿佛降下一场墨汁汇成的雨,奇特而壮观。

于是,之后便有了“山上下过墨汁雨”的传说,唐代《书断》中曾记载此事。至今,卫夫人故里夏县苏庄村一带仍流传着她在此挥毫泼墨的故事。

这场“墨汁雨”,实则是卫夫人以天地为纸、以山河为卷的生动写照。她不满足于案头的练习,将自然万物皆化为修行的场域,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深深影响了她的弟子王羲之。幼年王羲之师从卫夫人时,不仅习得笔法精髓,更从她“墨汁雨”的执着中悟得真谛——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心性的修行。后来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与卫夫人的“洗墨池”遥相呼应,最终成为“书圣”,正是这份精神的延续。

在书法史上,卫夫人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承前启后。她上承钟繇楷书的刚健风骨,下启王羲之引领的魏晋潇洒风度,更以女性之身,在男性长期主导的艺术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自她之后,中国女性书法家纷纷闪耀光芒:唐代薛涛,以诗笺书法声名远播;宋代李清照,似“瘦金体”兼具风骨与柔情;元代管道升,行书温润洒脱;近代林徽因,字如其人典雅清秀……笔为心画,她们挣脱时代对女性的桎梏,坚持艺术、坚守本真,在宣纸上书写独立人格。卫夫人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一片森林。

如今,在卫夫人故里夏县,夏夜纳凉时,当地老人依旧会讲起那段故事,对艺术的执着也在代代相传。这场“雨”,早已超越了自然现象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昭示着“欲成大家,必先苦功”的真理,见证着“持之以恒,方得始终”的执着。真正的热爱,是全情投入的决绝;真正的成就,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山上下过墨汁雨”的故事,携着卫夫人的书法精神流传至今,激励后世书法爱好者,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永不言弃。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这份“痴”和“久”愈发珍贵。无论是治学、从艺还是成事,都需有“洗墨成池”的坚持与“以山河为纸”的格局。“天道酬勤,不忘初心”,以汗水与热爱书写生命华章的这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仰望与践行。

□记者 薛丽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