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夹缝中的人性之光

——读闫晓娟《纷纷芦花飘》有感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0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任何人看见。 ——马克·吐温

假期最称心的便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早起随手翻开《河东文学》,闫晓娟老师的散文《纷纷芦花飘》映入眼帘,光题目就挺吸引人,让人浮想联翩。

芦花盛开时洁白如雪,微风拂过似轻纱摇曳,常被形容为“轻柔洁白的景象”。《诗经》里这样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乎读来又让人有淡淡的忧伤。

走进闫老师的文字,慢慢读,细细品,会被这些有趣的文字深深吸引。“小院里时常飘飞着头皮屑一样的叶子和花瓣”“院内常有一堆堆来不及整理的杂物,伸胳膊蹬腿地在院里张扬”……在她笔下,这些不显眼的事物如此灵动,生机勃勃,如春日的野草般张扬。

不仅如此,闫老师的文字还是隐忍富有张力的。“在那个人心向富向贵的农村,也许贫穷软弱也是一种保护。老姨继续贫困着,煎熬着,她的生活就像黄土夯的围墙,任风吹雨打、岁月磨砺。”艰苦的岁月,老姨用她柔弱却坚忍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筑起了三个孩子的生活屏障。字里行间,是无声的赞叹,也是对这位弱女子的怜惜。作者没有用铺排的笔墨写她如何应对生活的苦难,却达成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他们一进屋,我家那90年代装修简单的老屋顿时显小了,似乎有点装不下这满脸喜庆盛装的四位。”这是文中作者写老姨孩子结婚后到他们家拜访的场景。不得不佩服闫老师对细节的把控能力,文章处处于细节处见真情。

“冰蛋搓起了双手略显不安。”一个“搓”字,一个“略显不安”,让我想起鲁迅笔下那个中年闰土,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它把曾经那个用粉笔在门后写“风声雨声家事国事”的少年催成了小老头,把老姨硬生生催成了失明的、头发全白的、瘦小的老人。

“我妈借着坐下的机会脱开了老姨的手,她得留出一只手去擦溅过来的飞沫……老姨像是做错了事,低下头……老姨摸到了那盘花生零食,急速地往口袋里装。”正是这些细节的捕捉,让老姨这个角色还原了她的本色——被生活折磨得满是沧桑的可怜之人!读来忍不住欷歔,但更多的则是对这位堡里人家老姨的同情。生活还是如此艰难,如此真实,真实到让我们诧异,在如今美好的时代,仍有这般艰辛的个体。

闫老师的文字又是富有讽刺性的。“真是一个善良的老板!她那一眼望到底的‘敞亮’让我想象不出老姨的饿和她的关系。她果然健谈,但没提老人……”在外人眼里还算孝顺的媳妇,是因生活奔波忙碌而忘了老人的存在吗?闫老师用这些看似褒义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表面光鲜亮丽、背后却实则龌龊的人性。这就是为了孩子、为了生活而辛苦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老姨老年的光景!

我们没有办法去指责别人的生活,却只能在风里寄存稍许的悲悯。文章在“老姨终于寿终正寝”中戛然而止。而我,终究沉浸在这如小说一般的世界里走不出来,为这个如芦花一般命薄的女子而哀叹!

读后,心里有些沉重,又觉丝丝庆幸。幸好,“我”和家人去看了几次老姨,幸好,阳光和暖,让老姨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尚且能感受到丝丝缕缕亲情的温暖!

董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