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青玉琮 河东古老历史的实物见证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1

□记者 杨颖琦

文物名片

主角:青玉琮

出生时间:东周

尺寸:通高4.6厘米、直径3.6厘米、孔径2.35~2.55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盐湖区博物馆的玉器展厅里,一件件来自千年前的玉器静静伫立着,宛若一位位穿越而来的文明使者,以温润的质地与古朴的造型,诉说着那个时代河东先民的智慧与信仰,也彰显着河东地区历史的悠久。这些玉器,虽形各有异,但无不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来自东周的青玉琮。

  作为中国古代祭祀“六器”之一,玉琮是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极富特色和文化意义的器物,考古发现的最早玉琮出现在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关于琮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壁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的记述,彰显了其在古代礼仪体系中的尊崇地位。玉琮外方内圆的独特造型,也被视作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物化表达,内圆代表天,外方代表地,贯通的中孔则成为天地沟通的通道,寄托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认知和敬畏。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东周青玉琮,温润的青玉材质历经岁月的雕琢,表面点缀着的深褐色沁斑宛若时光留下的印记。它的造型恪守传统的“外方内圆”规制,上下出射的设计,使里围圆柱与外围方柱形成层次感,错落有致(“出射”是指里围的圆柱体比外围的方柱体长出一截)。玉琮四面中线开有直竖槽,将每面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又有三条平行刻线将器身分为四节。规整的几何线条与对称美学,不仅展现了东周时期河东匠人对几何原理的掌握和精妙运用,更折射出河东先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与工艺水准。

别看这件青玉琮形制朴实,但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琢玉匠人要完成这样一件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投入数日、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望着它,仿佛可以看到在遥远的东周时期,工坊内的琢玉匠人将解玉砂与水调和,再将麻绳系在锼弓上,反复拉锯切割青玉料。当外方内圆的玉琮雏形初现,他便用竹管蘸砂钻透中孔,再执燧石刻刀在其表面雕琢线条。凹槽纵横间,古老信仰与精湛技艺就此凝结。

如今凝望这件青玉琮,它既是河东历史物质载体,更是河东文化的精神象征。它见证了古人“以玉礼天地四方”的庄严祭祀传统,《周礼》记载“以黄琮礼地”、《新唐书》中皇帝冬至祭天“袛以黄琮”的仪式,都印证了其在祭祀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它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随葬明器,遵循“疏壁,琮以敛尸”的礼制,守护逝者灵魂,承载着生者的追思与祈愿,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