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香炉

明清时期文化交融的见证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6-30

□记者 王捷

文物名片

主角:“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香炉

出生时间:清代

尺寸:通高14厘米、口径11.6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香炉,却是清代制品?是的,你没有看错,在盐湖区博物馆,有这样一件特殊的珍品——清代“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香炉。虽落款为明代宣德年间,但这件铜香炉却以独特的工艺特征与历史内涵,成为明清时期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大明宣德炉,又称“宣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由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参与设计监造。根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宣德皇帝利用暹罗等地进献的风磨铜,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样及柴、汝、官、哥、定窑“款式典雅者”重新铸造各式铜器,其中,用于焚香的铜炉是佼佼者。

宣德炉原料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金属,要经十二炼才能炼成,炉质更加纯细,简洁、含蓄之风取代了此前青铜器的繁复之风。因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其自诞生起便成为后世追慕的典范。明中晚期,宣德炉更是成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也因此,仿制宣德炉几乎与其鼎盛时期同步开始,清康乾时期更是达到高潮。在清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仿制宣德炉之风盛行。尤其是康乾时期,宫廷造办处曾多次奉命仿制前朝名器,其中就包括宣德炉,这也代表了清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主动追寻、吸收与确认。

再加上明清时期,宣德炉已不仅是焚香的容器,还成为文人雅士身份与品位的象征,这些都促使仿制宣德炉的现象更为普遍。清代工匠在仿制过程中既保留了宣德炉的核心美学要素,又融入了当时的审美与技术,使其兼具古意与新韵,使得清代的宣德炉在艺术价值上并不逊于真品。

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香炉,是从盐湖区小五金厂收集的,虽然外观已有岁月的痕迹,但包浆自然古雅,铜质光泽依旧细腻内敛。其为敞口,宽平沿,舒展沉稳,线条干净利落,双耳斜朝上立于口沿,束颈,扁鼓腹,腹部弧线饱满而不臃肿,腹下有三乳足,足形稳健、圆润敦实,与炉身浑然一体,延续了明代铜炉的简约古意。其底部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布局对称疏朗,字体规整端庄,笔画清晰有力、粗细均匀,仔细观察会发现“德”字省去了“心”上的一横,这是延续的明代官窑惯例。

整个器物铸造精良,造型庄重挺拔、古朴典雅、端庄大气,展现出高超的铸造技艺与均衡的美学比例,既承袭了明代宣德炉的经典制式,又融入清代铸炉的工艺特点。

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香炉,既是明代宣德炉工艺传统的延续,亦是清代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交融的见证,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拓展与延伸。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