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盐池神庙奏衍楼的建筑美学与文化传承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23

记 者 杨颖琦

 通讯员 穆榕 韩筱沫

行走在古老的盐湖之畔,盐池神庙巍峨矗立,庙内古建筑林立,处处都有关于河东池盐的历史注脚。而伫立其中的奏衍楼,作为河东古代建筑艺术与池盐文化融合的古戏台,千百年间,人世娱乐的热闹红火、民俗庆典的盛大荟萃、楼台戏韵的嘈嘈切切,都保留在这一方精致的建筑之中。近日,记者走进盐池神庙,在奏衍楼前感悟千年岁月。

古朴大气的建筑美学

从乾门进入盐池神庙,走过幽静小道,闻名遐迩的三大殿便映入眼帘。这里,供奉着池神、太阳神、风神的神像,而与之相对而望的,正是盐池神庙里的千年戏台——奏衍楼。七开间的宽阔体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远远望去,宛如一位威严的历史巨人,聆听着盐湖的潮起潮落,见证着河东岁月的历史变迁。

奏衍楼始建于元代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之前,历史上曾被称为“路台”“乐楼”,为面阔七间的卷棚式建筑,在我国古戏台建筑中属少见的“连三对唱”的戏台形制,清康熙年间被更名为“奏衍楼”。“奏”有演奏、报告的意思,“衍”即扩展,在这里也通“演”,这两个字也算直接概括这座戏楼的用途。据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十五,盐池神庙都会举办庙会,盐商会请戏班子为三大殿里供奉的三大神演戏,届时酬神演戏、欢庆盐业丰收,百姓看戏娱乐。

走近看,奏衍楼整体分为两层,写着“奏衍楼”的匾额悬挂在檐下,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艺人曾在这里“出将”“入相”。

一层建筑整体为青砖砌筑,正中由南北券洞通行,地面铺设现代青石砖,两侧设置青石踏道和勾栏通向二层。二层面阔七间,进深四椽,可由东西两侧开设的小门进入。为唱戏需要,楼内正中的三间下部中空,搭设楼楞木后铺木楼板,而剩余的地面全部铺墁方砖。柱子均为木质圆柱,分檐柱和金柱两种,立于青砖砌筑的一层台基之上,柱底施圆形覆盆柱础。除前檐柱和金柱露明外,后檐柱子均被砌筑在墙内。两侧八字墙上分别饰以“寿”字砖雕,吉祥图案绕边,建筑顶部山面还钉设博风板,施铁制悬鱼。

走过奏衍楼一层正中的券洞,徐徐清风拂去孟夏的热气。这一券洞设计,颇为精巧。它不仅方便了过路人员的便捷通行,更巧妙地利用了拱形结构的声学原理,形成天然的扩音效果。据盐湖区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当戏曲声响起,声波就能这券洞中不断反射、叠加,形成余音绕梁的奇妙效果,让戏曲声浪能够清晰地传递至神殿,满足祭祀活动中娱神娱人的双重需求。这种独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河东工匠对建筑功能与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再抬头往上看,奏衍楼的屋顶采用了单檐悬山卷棚顶形式,筒板瓦层层叠叠地覆在屋顶之上,青灰脊饰古朴庄重,线条流畅自然,尽显典雅之美。历经元明时期的初建与后世多次修缮,奏衍楼依然保留着原始韵味,好像岁月的流转并未在其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反而使其愈发显得古朴庄重。斗拱层叠交错,如绽放的莲花,既承担着承重功能,又极具装饰性。梁枋之上,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雕刻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图案,细节栩栩如生,彰显着河东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准。

清风徐来,从盐湖吹来的南风摇动着檐角的风铃。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古代工匠对建筑美学的极致追求。那些精美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后人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河东池盐文化的深厚底蕴。

全国鲜见的“连三”奇观

奏衍楼最让人称道的,当属其全国鲜见的“连三对唱”形制,与被张艺谋导演选中的芮城县东吕村“连三戏台”相比更为恢弘大气。所谓“连三戏台”,即由中台三间与两侧各二间组成,三台并立,可同时上演不同剧目。这种独特的建筑设计,是运城盐湖古代池盐文化高度繁荣的直接产物。

在盐运鼎盛时期,运城盐湖作为重要盐产地,吸引了众多盐工、盐商聚集于此,祭祀规模宏大。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观赏需求,“连三戏台”应运而生。不同戏班在各自台口同时开唱,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笙箫管笛齐鸣,场面蔚为壮观。

而三台不同的戏同时开场,如何才能使它们不被混淆?据工作人员介绍,首先,蒲剧唱腔高亢激昂、变化自由,人们站在台下亦可同时听清每台戏的内容;其次,戏台最外侧的砖雕“寿”字影壁,不仅有着吉祥的寓意,更与台下券洞形成巧妙的声学组合,可以进一步增强扩音效果,即便远在数百米外,依然能清晰听见台上的唱念做打。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

奏衍楼匾额下方还有两副楹联,一副相传是明代巡盐御史亲笔撰写的楹联:“要看早些来好文章惟争入首;须观完了去大忠孝皆在后头。”初看好像在说看戏的窍门:精彩的部分往往在开头就展现,如果不想错过精彩开场,就得早早到场;而一场好戏的宏大主题往往在后面才得以呈现,所以想要看好戏就得完完整整地去欣赏。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观戏何尝不是一种对人生的关照,这几句同样也在告诉我们,要及时抓住人生的机遇,有始有终、坚持不懈。

另一副相传是当地的一位寒士所写:“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短短几句便将因果报应的观念化作通俗易懂的市井白话,把人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让戏文的教化深入人心。

奏衍楼“连三戏台”的存在,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运城盐湖的繁荣与辉煌,也承载了无数盐工、盐商的欢乐与希望。

池盐文化的活态传承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的展示舞台。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人们而言,奏衍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镌刻着池盐历史文化的史书。

在古代,运城盐湖的盐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池神庙的祭祀活动则是池盐文化的核心。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新一年的铲盐工作即将开始,盐商、盐工们齐聚池神庙,在奏衍楼前举行隆重的祈神仪式,祈求池神、太阳神、风神保佑当年的盐产丰收、运销顺畅;到了八月十五,铲盐工作结束,人们又会再次来到这里,酬谢神灵的护佑。

在古代,唱戏与民俗活动是分不开的。所谓“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平日里辛苦劳作的盐商和盐工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紧张忙碌之后,需要放松一下身心,让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于是看戏便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之一。在祭祀活动期间,盐商们花费重金邀请当地著名的蒲剧戏班登台献艺。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台上演绎着忠孝节义、爱恨情仇。蒲剧那高亢激昂的唱腔,回荡在盐湖上空,与祭祀的鼓乐声、人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热闹非凡的民俗画卷。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盐工、盐商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传统的祭祀仪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奏衍楼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民俗传统却代代相传。如今,这里依然会不定期举办实景演出、文化展览等,成为人们了解运城池盐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从元明时期的初建,到历经岁月沧桑的多次修缮;从盐运鼎盛时期的繁华喧闹,到如今作为池盐文化遗存的静谧守护,奏衍楼始终屹立在盐湖之畔。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河东池盐文化的象征。而曾经万人空巷的酬神剧演,最终化作奏衍楼梁柱间的斑驳彩画,见证着传统信仰与河东池盐历史的更迭。

当我们驻足于奏衍楼前,感受着它的古朴与庄重,聆听着它的故事与传说,仿佛也穿越了历史,倾听到绵延千年的戏韵声,触摸到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不绝魅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