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千年文字中的樱桃意象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22

春末夏初的河东大地,一簇簇红宝石般的樱桃悄然成熟,令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元代词人洪希文在《如梦令·樱桃》中以“四月朱樱乍熟,甘露一般清味”,将这份清甜凝于笔端。这一枚枚玲珑果实,不仅以其鲜美的果肉滋养着人的味蕾,更在数千年的时光流转中,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思、承载文化记忆的独特意象。

作为“春果第一枝”,樱桃在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考古发现为樱桃的“文化意象”勾勒出清晰脉络。商代与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樱桃种子,无声诉说着彼时先民的生活图景。《礼记·月令》中也明确记载了天子以“含桃”祭祀宗庙的礼制,足见其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

在唐代,樱桃更成为宫廷赏赐的珍贵贡品,刘禹锡的“上苑新樱摘未稀,承恩初入凤凰池”,生动描绘了群臣接受皇帝赏赐樱桃的热闹场景。唐人喜爱樱桃,唐代诗坛也难免成为记录樱桃的黄金时代。白居易对樱桃的喜爱近乎痴迷,听闻樱桃花开,便迫不及待邀友共赏“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被贬江州时,仍念念不忘江南樱桃的鲜美“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在《樱桃歌》中,他以“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的精妙比喻,将樱桃的形态色泽表现得栩栩如生。唐太宗的《赋得樱桃》别具一格,“朱颜含远目,翠色影长津”将樱桃的娇艳与山河壮丽融为一体,尽显盛唐气象。南唐后主李煜则以细腻笔触,在《一斛珠》中借“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营造出一种细腻而柔美的情感氛围。

到了宋代,文人赋予樱桃更多生活意趣和风雅意向。苏轼“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干”的顾影自怜,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市井烟火,都不经意勾勒出樱桃与日常生活的交融,词句间使人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明清以后,人们借樱桃寄托情怀的意愿也并未消减。郑板桥在《天仙子·惜樱桃》中,以“翡翠玉盘红玛瑙”赞叹其美,又借“她自向东愁欲倒”抒发对美好易逝的惋惜。

近代诗人杨柳青“红艳欲滴若宝石”的描写,既传承古典韵味,又以“桃鲜杏艳不争浓”赋予樱桃淡泊品格,展现新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从《诗经》时代的宗庙祭品,到唐诗宋词中的风雅意象,再到明清文人的情感寄托,樱桃始终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樱桃小口”的经典比喻,将果实的玲珑与美人的娇态完美联系;《西厢记》“胭脂浅淡樱桃颗”的名句,也将樱桃提升为古典美学的重要符号。这枚小小的果实,早已超越自然属性,化作承载民族审美与情感的文化密码。

当我们品尝樱桃时,舌尖上的不仅是酸甜滋味,更是千年文脉的流转,让人垂涎欲滴的红珠上凝结着先民的智慧、诗人的灵感,以及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关于樱桃的咏叹仍在继续,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续写新的诗意篇章。 (任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