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又闻布谷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23

时至小满节令,天色微明的旷野,不时传来洪亮的布谷啼鸣,“布谷布谷”。那音律急促嘹亮,声声入耳。

自小认知,布谷鸟是一种夏候鸟,每到麦子收割季就会飞到北方,象征着农时与希望。四声一度、连续啼叫的“布谷布谷”,被庄稼人理解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每当听到布谷啼鸣,大抵犹记一年一度“龙口夺食”的“三夏”场景,夏收、夏种、夏管被鲜红的颜料刷写于墙,伴随着布谷声声,给人以如临战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声“谷黄麦黄,秀女下床”的谚语,令学生放假,干部返乡,全员投身“三夏”大忙。那时的老农,尽管目不识丁,却把二十四节气说的滚瓜烂熟,一过清明,就说:“清明吃麦六十天。”除草的农人,站在春风拂过的麦田企盼着布谷鸣叫,麦浪翻滚,丰收在望。

布谷声声,小麦开镰收割,火热的夏收鼎沸了。一家一户,男女老少,倾巢出动。男丁领先、挥舞镰刀、弯腰抬头、割麦成堆、一路向前,我们当地把这种带头起割称作“拱洞”。妇女和成年孩子依次排开,每人三垄,紧随其后。锋利刀刃与黄色麦秆交割的“嚯嚯”声,回响在金色的麦浪间。一晌辛劳,汗流浃背的大人们用袖子擦去遮住眼睛的汗珠,孩子放下镰刀直喊腰疼,满脸沧桑的爷爷笑着说:“小孩子,哪有腰?”满地麦茬在烈日下泛着青光,割倒的麦子惬意地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农人的收获和富足,虽然辛劳汗滴土,却依然陶醉在自食其力的丰年中。

  今又布谷声声,但己时过境迁。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迭代发展,“三夏”劳作再也不需要挖掘人体潜能,大型收割机南征北战,以往个把月的夏收战役,如今三五天便可大功告成,颗粒归仓。但“布谷布谷”的啼叫,依然亲切,不啻警钟长鸣:要惜粮爱粮,并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手中。

(木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