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下山进城 治理有方

——河津市下化乡陈家岭村的振兴蝶变之路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4

位于吕梁山南麓的河津市下化乡陈家岭村,曾因地处采煤沉陷区而陷入发展困境。如今,这里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现代化安置小区拔地而起、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村级治理高效有序。

从采煤沉陷区的危房危机到现代化社区的幸福安居,从传统乡村的治理困境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新局,陈家岭村党支部以智慧党建为引擎,探索“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群众参与”模式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陈家岭村村民观看移风易俗节目。(资料照片)

从“忧居”到“优居”:党建领航托起村民安居梦

走进陈家岭村搬迁安置的翰林梅苑小区,只见现代艺术与古典美学巧妙融合;绿意盎然的园林景观随步变换,德孝故事随处可见,戏台、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既延续了传统村落的邻里温情,又通过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注入城市生活品质,一幅城乡文明和谐共生的新型社区图景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我们也住进了现代化小区,如今的生活可真是大变样了!”一户搬迁村民笑着说。

陈家岭村是典型的资源型山区村,村内耕地2359亩,2000余位村民在此生活。过去,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得村域内560户房屋沦为危房,适龄青年因住房问题婚嫁困难,人口流失日益严重,村庄面临“空心化”危机。2017年,借着全省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的东风,陈家岭村计划启动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

即使现实状况严峻,但让村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村也并非易事。为此,村里多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党员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等,了解村民意见。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民最大的顾虑就是新房能不能建起来,建房的资金从哪里来。为了打消大家顾虑,我们排除万难,70余名党员干部一户户走访、做思想工作,最终决定通过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村民自筹、村集体垫付等形式,保障搬迁项目顺利实施。”下化乡副乡长、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云峰说。

2018年,陈家岭村搬迁安置项目正式启动。在政策的支持、村“两委”干部以及党员的努力下,很快,村民期盼的搬迁安置小区拔地而起。

如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区翰林梅苑设施完备,7栋住宅楼、562套住房、32套门面房、600余个车位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让村民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也激活了社区经济,实现了“下山”与“进城”的双重跨越。

“现在,小区居民入住率能达到80%,还有不少村民家中正在装修。小区内还有一栋新楼正在规划建设中,建设完成后,会有更多村民享受到搬迁安置的好政策。”陈家岭村党支部委员李继鹏说。

陈家岭村将红色元素融入小区环境。

     本报记者 邢智轩 摄

从“治理”到“智理”:智慧党建赋能基层治理

从山村到城市,从小院到楼房,居住条件的变化,随之也带来了治理新题。陈家岭村以破题思维主动求变,赴浙江等地考察取经,因地制宜推出“智慧党建+积分管理”双轮驱动模式,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什么是“智慧党建”?积分管理制又如何运行?通过“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可以有直观的感受。

“5月7日下午4点,陈家岭村党支部联合河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馆在小区德孝广场举办‘移风易俗节日展演陈家岭村专场’文化演出活动,邀请大家前来观看。”5月6日,陈家岭村网格员赵彩云通过“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一键”触达800余名村民。

村民打开手机,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活动通知。活动当天,节目还未开场,不少村民已经早早到场等候,台下座无虚席。

“移风易俗专场演出圆满完成!”演出结束后,李继鹏在小程序的“村友圈”内发了这样一条动态,并配上了演出时的现场照片。

“现在我们村大小事都会通过网络向大家通知。通过平台,党组织能够实时了解群众需求,迅速响应并安排帮扶措施。”王云峰说。

这个小程序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三务”公开、村民说事、服务日记……村内大小事全部以数据化、智能化的方式得以展现、留存。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积分制服务。

积分制管理模式是陈家岭村为调动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而“量身定制”的一套管理办法。从积分制的制定、讨论到实践,全体村民全流程参与、全方位监督、全闭环运行。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都能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积分管理内容涵盖社会治安、公益美德、乡村建设等方面,并且明确加分项和扣分项,村民可以在平台自主申报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所有积分会按照居民组、党员个人、家庭等进行排序,激发大家参与动力。”李继鹏说,去年,陈家岭村村民年度兑换物资达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陈家岭村将翰林梅苑小区的物业费、暖气费与积分制管理办法挂钩,让村民在参与治理中切实得好处、享实惠。

“村民们的暖气费和物业费全部由村内承担。村民需要预先缴纳物业费和暖气费,随后村里将返还费用。如果哪一位村民存在扣分情况,将按照扣分情况相应扣除部分返还费,以此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减少违规行为。”王云峰说。

从“养老”到“享老”:智慧医疗筑牢健康“屏障”

上午11点,陈家岭村日间照料中心飘来阵阵饭香。“今天中午主食是南瓜面片。”厨房里,厨师正麻利地切菜、炒菜,热饭即将出锅。

陈家岭村日间照料中心由村集体出资510万元兴办,建有公寓房22间,主要为村内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务。在这里,老人住宿免费,子女仅需交纳每日4元钱餐费,老人便可以享受一日三餐。同时,该中心配备有棋牌室、医疗室、多功能活动室等设施,让老人闲暇有处去、不适可就医。

“日间照料中心就是按照老人需求打造的一间‘享老乐园’,从桌椅板凳上的拐杖卡口,到老人宿舍床头的24小时紧急呼叫器,再到厕所卫浴的起身扶手,所有设备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方便老人使用。”李继鹏说,目前,有30余位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吃饭、住宿。

“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在这住都享清福了,既可以养老,还能享受智慧医疗服务,比养老院还好呢!”一位老人笑着说。

老人口中提及的智慧医疗,并非仅仅是床头的24小时紧急呼救设备,而是陈家岭村提供的多元化智慧医疗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的二楼,就是陈家岭村智慧医疗室。室内设有身高体重测量仪等自助机,村民可借助机器进行血压、血糖、血氧等多项健康指标的测量,并生成体检报告。

“我们村配备了智慧医疗系统,现在已经将村民的基本信息、病案等全部录入系统,村民在就医时医生能及时了解病人病史等,提高就医效率。”陈家岭村村医表示,接下来,陈家岭村还将在此基础上,发展远程医疗。

此外,陈家岭村积极整合志愿者、网格员力量为村内的老年人提供特色服务,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同时,村集体每年为60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老龄补贴,60至70周岁每月发放50元,70至80周岁每月发放60元,80至90周岁每月发放70元,90周岁以上每月发放100元,在全村营造“尊老敬老、崇德向善”浓厚氛围。20多年来,累计为60周岁以上村民发放福利170万余元。

从“旧俗”到“新风”:红白理事涵养文明乡风

从为了面子借钱摆酒席到按照红白理事会规程执行,从大操大办到温馨简办……在陈家岭村,曾经每逢红白事必摆流水席的喧闹场景正在悄然改变。

“昨天,刚有一户村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置办了酒席。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这里办红白事,省钱又省心。”李继鹏说。

这些变化折射出数字化治理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近些年,为改变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村“两委”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提供了“硬性标准”。

“红事上,一桌的烟酒总价在100元以内,若超出标准,捐助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生活补助5000元”“红事席面执行8个碟子、6个碗、1个盆的标准,不得超过500元(含烟酒、饮料)”“白事实行文明、健康的丧事礼仪,提倡放哀乐。不用乐队只放哀乐的奖励500元”“原则上不允许村民组织过满月、周岁、十二岁、升学宴、乔迁等,如确需操办,事前向红白理事会申报,不得超过5桌”……在宴会大厅,《红白理事会章程》中村民关心的重点内容全部摘要上墙,村民一看便知。

据了解,自陈家岭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执行以来,19户超规格办理的家庭为日间照料中心捐助8.8万元并公示,累计为28户婚丧嫁娶村民节省82万余元,有效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人情债”不再成为村民的困扰,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德孝文化也在文明新风的滋养下开出“新花”。陈家岭村连续举办两届“德孝文化节”,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各20名,共发放奖励4万元。

从“面子消费”到“里子文明”,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参与”,陈家岭村的蜕变彰显着数字治理的深层力量。这样的创新实践,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土壤中深深扎根。

◆记者手记:

吕梁山南麓的陈家岭村,完成了从“资源村”到“幸福城”的蝶变。这场蜕变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更新迭代,更在于以党建为圆心、以治理创新为半径,画出了乡村振兴的最大“同心圆”,为资源型乡村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党建引领,凝聚破局向心力。面对560户危房、人口流失的困局,陈家岭村党支部以“红色引擎”激活治理动能。从逐户走访解心结,到创新资金筹措模式,70余名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担当破解难题。移民安置小区从蓝图变为现实,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具象化表达。这种“支部领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让“下山进城”的跨越式发展有了坚实根基。

数字赋能,构建治理新生态。积分制管理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指南,红白理事会章程借数字化平台实现“软约束+硬激励”,智慧医疗系统让健康关怀触手可及。尤为可贵的是,技术赋能始终与人的需求同频共振:小程序不只是信息通道,更成为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数字议事厅”;积分兑换不限于物质奖励,更构建起“付出—回报”的价值循环。

文明重构,激活内生驱动力。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在于文化基因的唤醒与重构。陈家岭村以德孝文化重塑精神坐标,用红白事简办破解“面子困局”,通过适老化改造传递“老有所依”的温度。当传统乡约与现代治理相遇,村民不仅是治理对象,更是治理主体,这种角色转换催生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曹欣怡 邢智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