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4
晨雾未散时,牛淑珍的脚步已踏过东城社区第三条巷道;暮色四合中,王亚丽还在滨河馨都小区调试电梯监控设备;当整座城市沉入梦乡,梁黑女的民情包正躺在范庄新村值班室的案头——三位网格员的故事,恰似三棱镜折射出的基层治理光谱,在运城1.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编织出千万个温暖人心的治理网络。
365天在线的民情热线
牛淑珍是平陆县东城社区的一名专职网格员。在东城社区服务中心,36本民情日记摞成半人高的“数据山”。牛淑珍的笔尖在泛黄纸页上画出精准轨迹:“独居老人张阿姨,每日需代购降压药;小张最近家里事多,他家孩子偶尔放学后需要照应……”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民生坐标,构建起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牛淑珍深谙人多力量大,大家的事还要靠大家的道理。在工作中,她善于团结更多的力量为群众服务。她以党群服务站为枢纽,首创“1+N”网格联动机制,组建一个由片警、物业工作人员及水电燃气专员构成的15人服务联盟,通过“N元”共治,构建起综合服务“30分钟应急响应圈”。在这个联动机制的加持下,去年一年,累计解决飞线充电、管道维修等民生问题237件,办结率达98.6%。不仅如此,她还为社区特殊群体建立了电子档案,对42名独居老人实施“窗帘晨报”智能监测机制,成功联动家属避免3起意外事故。
老旧小区供暖管网老化是个常见的问题,也影响着居民的取暖质量。2024年冬天,东城社区一小区遭遇供暖危机,牛淑珍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连续72小时驻守换热站,协调住建部门与热力公司召开联席会,最终推动13个单元管道升级改造,使室温从12℃提升至22℃。居民李奶奶感动落泪:“这闺女自己冻得双手通红,却把温暖送到了我们心窝里。”
“网格员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见居民眉头舒展的瞬间。”如今在东城社区微信群中,“@牛姐”已成为最高频的求助代码。这位52岁的网格员,正以永不降温的热情,续写着“小网格”承载的“大民生”,让幸福如常春藤般悄然攀上每扇窗棂。
旧改小区的法治破局
在垣曲县的基层治理版图中,王亚丽宛如一盏温暖的明灯,散发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2022年9月担任府前社区网格员以来,王亚丽的工作日志里夹着三份特殊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电梯加装案例集、采光模拟分析图。在滨河馨都小区改造中,她用这些“法治武器”化解了持续数月的邻里僵局,为小区引进物业公司,改善居民居住质量。
老旧小区治理向来是社区工作的“硬骨头”,而滨河馨都小区便是这块“硬骨头”中的典型代表。由于长期缺乏物业管理,小区环境脏乱差、设施老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居民们深受其扰,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王亚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小区引进物业公司,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她不止一遍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阅大量法律书籍,咨询专业律师,主动担当起小区治理的“引航灯”,不辞辛劳地深入每家每户了解情况。每敲开一扇门,她都带着真诚的笑容,耐心倾听居民们对物业管理的各种需求和期望,精准掌握了居民最关心的环境卫生、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她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联络使者,积极与多家物业公司对接,不厌其烦地介绍小区的实际情况,终于成功引进优质的物业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垃圾清理及时了,小区内到处干干净净;休闲长椅被擦拭一新,老人们惬意地晒太阳聊天;路灯重新亮起,夜晚不再是漆黑一片。
为确保物业服务质量,王亚丽还积极推动物业公司与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座谈会,让居民对物业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物业也认真倾听并及时改进,实现了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王亚丽的努力下,滨河馨都小区从原本问题丛生的老旧小区,蝶变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和谐家园,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直线上升,她也成了居民心中当之无愧的“贴心人”。
民情包里的时空折叠术
梁黑女的民情包是个百宝箱:上层是分层色块管理的户籍图,中层夹着各户健康档案,底层塞着老花镜和创可贴。这位全科网格员独创的“一包两好三问四收集”工作法,正在改写乡村治理格局。
梁黑女是新绛县泽掌镇范庄新村的第一全科网格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网格员与党员双重身份”的责任,扎根基层,以满腔热忱投身网格服务,先后荣获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岗位之星”、运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她秉持“网格工作无捷径,唯有真心换民心”的信念,将平凡岗位化作服务群众的舞台,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
她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高效、贴心的网格工作法,形成了“一包两好三问四收集”的特色模式。
“一包走天涯”——随身携带民情包,内装网格内所有家庭的基础信息表、政策宣传册、便民工具等,走街串巷随时记录民情、解决问题。
“两好进百家”——进门先问好,服务态度好,以真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入户三必问”——问户情(家庭动态)、问健康(重点关注老弱群体)、问需求(急难愁盼问题)。
“上门四收集”——动态更新人员流动、务工信息、房屋安全、隐患线索,确保网格底数清、情况明。
她创新开展“错峰走访”,结合农村作息规律,利用午饭和傍晚时段逐户敲门,累计完善500余户家庭信息档案,分类建立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台账。走访中坚持“三到原则”:穿马甲亮身份、带笑容讲方言、记诉求勤回访,被村民亲切称为“贴心闺女”。
这位“贴心闺女”在走访中架起“云端亲情桥”,通过视频通话为留守老人、儿童进行亲情连线,让他们与异地亲人实现“云团聚”。在工作中,她善总结善沟通,灵活运用“六心工作法”(热心、爱心、诚心、耐心、公心、细心)化解纠纷,近三年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0余起,群众满意率100%。
她说:“网格员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把每一件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就是最大的成就。”她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家长里短,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村民的每一声“黑女”都饱含信任与依赖。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我市四级矛调中心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6045件,成功化解34509件,化解率95.74%。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网格员、调解员将政策语言“翻译”成生活道理,用脚步在街巷间搭建起党群连心桥。
暮色中的东城社区,牛淑珍正教老人使用智能药盒;滨河馨都小区电梯监控室,王亚丽记录着安全巡检情况;范庄新村的文化广场,梁黑女组织老人排练反诈快板。这些流动的治理风景,正在重塑中国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当每个街角都有双眼睛关注人间烟火,当每条巷道都有双手托举着民生温度,社会治理便真正实现了从“管理”到“共治”的质变。
(本报记者 张君蓉 南 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