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28
温馨校园——
“校长妈妈”呵护成长
“我们每天吃得好,饭菜比家里都好,宿舍有空调,下午我们在操场上踢球,在课后活动中,我的功课许多都是‘校长妈妈’给我辅导的。”郭李小学四年级学生郭子熙说。
“我是去年将孩子从城里接回到村小学的。我觉得这里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学校差,孩子在这里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有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懂礼貌了。孩子一回家就说‘校长妈妈’怎么关心照顾他们。我感到很欣慰。”家长梁玉霞高兴地说。
家长和孩子口中说的“校长妈妈”是郭李小学校长周转转。从村民和一些家长口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郭李小学优化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让郭李小学成为这一带群众口中的“好学校”。
生源萎缩,师资流失,办学环境不好,教学成绩不理想……这是2022年周转转调任郭李小学时的状况。和许多乡村小学一样,随着农村适龄儿童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逐渐离开村庄,生源日益萎缩,郭李小学也经历过一段难熬的时光。而周转转的到来,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让这所面临困境的农村小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我到郭李小学时,当年招生才9个孩子,想想这都撑不起一个班啊,将来学校怎么办下去。我很着急,压力很大。”说起当初的情形,周转转眼眶都有些红了。
在经过一段时间深入学校调研和入村家访后,周转转决定先从自身做起,带动广大教师积极行动,改变原来的工作作风,树立起良好的教风。为了改变教师们的工作态度,周转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坚持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关爱学生,关心教师,苦活累活抢着干……日复一日,周转转的工作风格,感化了广大教师,精神面貌变了,工作作风变了。在校园里,周转转团结广大教师,凝聚一心,奋发进取,创新教学,服务学生。为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周转转带领教师们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在走访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更加用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学校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家长们也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学校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家长重新选择相信学校、相信老师,让孩子在村里上学,还有一些家长将孩子从城里转学回来。近一两年,每年入学的孩子不断增加,去年已经增加到了20个孩子,比原来翻了一倍。
“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好学好。”这是周转转关心的大事。她说,要想获得家长的信任,就要做实学校工作,尤其是暖心的后勤工作,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最直观的就是孩子的伙食好坏。
对于学校的伙食工作,周转转一直坚持到一线亲自抓,压缩学校的一切开支,优先改变食堂操作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精心制定食谱,一周一个食谱,每一个食谱体现荤素搭配,注重饭菜的味道、色泽,每一顿饭菜,都呈现色香味俱佳。作为校长,虽然百事缠身,但一有空闲,她就亲自到学校餐厅,甚至亲自操刀,烹饪出一道道美食。她带领全体教师与学生同吃一样的饭菜,确保了饭菜的数量和质量。许多背井离乡在外打工、开饭馆的留守儿童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吃得舒心,看到年轻的女校长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一个个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感慨地说:“把孩子交给郭李小学,交给周校长,我们在外安心了!”
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名好校长。近年来,在周转转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让处于困境中的郭李小学赢得了转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这所农村学校注入活力,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在当地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特色美育——
大自然里的课堂
赏色彩之美,品诗歌之情,到自然中开展美术课堂,在天地间鉴赏诗书里的中国,用手中的笔描绘世界,将课堂搬到大自然……这是郭李小学在参加全国“大地的童画”乡村美育活动时,在校外开展的课堂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该校将学生带到美丽的山林地,在大自然中专家给孩子们开展了一堂题为《诗词识色》的美术公开课。在课程开始之初,专家便以永济市流传最广的经典古诗词《登鹳雀楼》为引,由诗词讲到与色彩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美、色彩的美,有了基础印象。在专家的带领下,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小游戏,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感受不一样的美育课堂。
在这场公益活动中,特邀专家还作为乡村美育导师,走进郭李小学的校园,对该校的美育课堂进行指导。在他们的引领下,一堂堂诗画结合的美术课应运而生,孩子们在画布上自由挥洒,将自然之美、家乡之情融入作品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用画笔表达自我,更在心中种下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
一次美育活动,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感受到美育的特殊魅力,美育的种子从此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这种直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诗词的美、色彩的美产生了基础印象,使孩子们对美术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大大增加,参加美术社团的孩子越来越多,促进了学校的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展。”周转转说。
让音乐点亮未来,促进孩子们快乐成长。郭李小学注重学校的音乐教育,让孩子懂得音乐之美。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特色音乐课堂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该校本着“人人会乐器,个个能演奏”的宗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学习管乐、鼓乐,而且让师生人人会吹葫芦丝。在学习乐器技能的过程中,师生开阔了视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通过音乐的演奏,学生们学习了音乐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开阔了视野,而且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家乡的教育,收到铸魂育人的成效。
同时,在校园内,该校处处营造一种浓厚的音乐氛围,用音乐知识感染教育学生。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张贴音乐经典名言,如音乐是最美的语言;音乐是耳朵的眼睛,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等。同时,在教学楼前竖起4尊著名音乐家和典型乐器的雕塑,分别是聂耳、贝多芬,二胡、小提琴。学生们置身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经年累月无形中受到音乐的熏陶和启发,愉悦了心情,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办有特色学校、建有文化校园、培有专长教师、育有个性学生”这是永济市城东中心校的强校兴教目标。一直以来,郭李小学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短短的一年多时光,拥有了葫芦丝、美术、管乐、鼓乐、舞蹈、篮球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实践中,特色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在社团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自己综合素质,孩子们在美育的天空放飞自己的梦想。
在抓好美育的同时,该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抓常规,重课堂,以教学为中心,谆谆教诲学生为本,循循善诱育新人。抓常规,把教学常规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抓教研,通过教学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抓课堂,让“生本、生动、生活、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境界和追求;抓校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塑造学生,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课堂鲜活了,教师的育人灵动了,教师的素养提升了。教师们以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情怀、务实的作风、向上的追求、耐心的辅导,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得,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村校升级——
提升标准办优教育
“每天下午到了放学时间段,我们能迟一点接孩子,教师可以给孩子辅导作业,同时学校通过开展文化学习、绘画、手工、文化体验等活动,学校的各种条件和城里的学校一样,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家长李健说。
为了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郭李小学新建了学生公寓楼,宿舍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水、电、暖、卫生间设备齐全。在饭菜上,师生餐厅专人负责、规范管理,做到了“一年四季家长满意,一日三餐学生喜欢”的标准,并荣获市级卫生达标“A”级单位称号。为了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该校配备齐了多媒体室、科学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保健室、体育器材室,提高办学条件。同时,还配齐了英语、计算机、音、体、美专职教师,基本保证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开足开全,学校教育逐步实现高标准化。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聚焦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该校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课后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让孩子们享受课后生活的美好时光。在活动中,该校设计了一系列多彩的课后延时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体质、培养艺术修养,以及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有足球训练,书法练习,舞蹈排练等,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特色,有趣多彩的课后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创造了不一样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学校快乐成长。
同时,该校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减轻群众的负担,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校社合作。在实践中,为加强家校沟通,凝聚教育合力,该校定期开展主题家长会活动,让家长深入学校了解办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状态,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科任老师还与家长就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让家长们多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获得有益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如何尊重、关爱孩子,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让爱陪伴,共育花开。几年来,通过家校共育活动,该校架起了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强化了家校携手、协力共管的现代教育理念,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家长们纷纷表示,要尽全力配合学校工作,和教师们一起努力,鼓励孩子成长,挖掘孩子潜力,助力孩子积极、自主、健康成长。
“乡村学校也有新作为,有新未来。”站在学校新修的漂亮的塑胶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在球场快乐地奔跑,周转转看在眼里,快乐写在脸上。她坚定地说,在未来发展中,郭李小学教育人将始终坚定教育初心,肩负沉甸甸的责任,把孩子们永远放在第一位,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点亮农村孩子们的未来,不断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永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 李宏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