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永济市人民政府网时间:2024-08-30
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史为舜都,是山西的“南大门”,西临“母亲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全市国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7镇3街道,195个行政村,22个社区,人口39.5万。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市、全国农村信息化电商惠农先进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等荣誉。
永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先秦时称“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将蒲更名为蒲坂;唐代时,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称“河中府”;明代时蒲州与我省的并州、平阳并列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33个都市之一。历代名贤辈出,唐代多诗人,宋代多画家,明代多官员,清代多艺术家,杰出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大历十才子卢纶、耿讳,著名诗人王维、聂夷中和诗歌评论家司空图等,宋代有王掘、王屈正、马远等丹青国手,山西戏曲四大剧种之一的蒲剧和我国武术拳种之一的“形意六合拳”也发源于此,享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等称号。
永济工业转型,势头强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八大地营以上企业就先后落户,较早地构建起永济工业布局结构。目前全市共有500余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0家,形成“六强五新”的工业发展格局。“六强”即六个优势产业:以中车永济电机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以阳煤千军汽车部件、华茂铸造为代表的铝精深加工业;以鑫麦康粉业、安德利果蔬为示范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中车电机电器修配、条山电机电器修配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制造维修产业;以丰喜化机为龙头的化工装备制造业;以凯通印染、彩佳印染为代表的高端印染包装业。“五新”即五个新兴产业:以蓝科途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光府科技为代表的航天科技产业;以穿越光电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以中辆新能源有轨电车为牵引的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以德济药业、东兴科技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制药产业,走出了一条非煤县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永济农业发达,特色明显。境内土地一马平川,井黄两灌,耕地面积83万亩,黄河滩涂面积近30万亩,中条山前沿洪积扇面积10万亩,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97%。围绕“粮、果、菜、畜”四大产业,形成了粮食、葡萄、冬枣、鲜桃、香椿、水产、畜牧、芦笋、山药、莲藕十大万亩基地,现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60个,其中冬枣和葡萄示范园区进入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总产值达78亿元;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168家,其中省级7家、运城市级26家,是运城市龙头企业最多的县市,被评为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入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名单。
永济文化灿烂,风光秀丽。境内古迹景点星罗棋布,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417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现有非遗项目1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7项。近年来,永济以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积极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形成了以鹳雀楼、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蒲州故城遗址为代表的西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五老峰、雪花山、神潭大峡谷为代表的东部山水休闲旅游板块,以伍姓湖湿地为核心的中部休闲康养旅游板块,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永济的一张名片,是运城乃至山西旅游的重要窗口之一。
永济城乡美丽,宜居宜业。城市建成区面积25.78平方公里,市政道路总长122公里,形成“九路八街”城市道路框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平米;城市六大主题公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市民10分钟就能进入公园亲近自然。初步形成了南部高质量发展产城融合区、西部运动时尚圈、东部滨湖医养圈、中部商贸文化圈、北部现代物流圈、中条山绿色生态带、涑水河滨河景观带的“142”城市发展布局,连续22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并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全市所有村实现了美丽清洁,全力打造“三型四美”美丽乡村发展格局,绿水青山已成为永济最靓丽的发展“底色”。
永济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地处黄河金三角核心地带,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综改试验区、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陕接豫,三省通衢。南同蒲铁路横贯全市,运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大西高铁每天停靠20余趟次,1小时到西安,2小时达太原,每天都有始发直达北京的高铁;距离运城机场、西安机场较近;2020年8月开通了“中欧”班列“永西欧”专列,已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