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桃花女与传统婚俗

来源:今晚报时间:2024-08-27

□瑶华

《西游记》里,孙悟空摇晃着装有银角大王的葫芦“起课”,在成书的明代,占卜时习惯念几个著名法师的名字,书中此时处于唐代的孙悟空也不例外,他念的是:“周易文王、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

这位和周文王、孔夫子并列的“桃花女”,是我国经典民间故事“桃花女斗周公”中的女主角,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广泛流传。元代王晔根据这个题材编写了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清代无名作者则将它改写成了神仙题材的小说,民间还有以此为主题的地方戏、宝卷、鼓词等传统曲艺。相传,我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多项仪式,也和这次“斗法”有关。

传说古代有个叫周公的算命先生,百算百灵,自称“一卦不着,甘罚白银十两”。没想到,被他判定为“阳寿将尽”的人却在桃花女的帮助下逢凶化吉,让周公赔了二十两银子。决心报复的周公派媒人上门,求娶桃花女做他的儿媳,实际上暗中设置了一系列法术,想让桃花女死于非命。桃花女早已觉察周公的阴谋诡计,但她并没有躲避或是求饶,而是决心斗争到底,并且做了周密的准备。她以红巾遮面,进周公家门时脚踩草席、不沾泥土,让送亲的人在院子里撒谷米、碎草和铜钱,终于将周公的法术成功破解,与周公的儿子顺利成亲。也有的传说版本里,和桃花女成婚的是周公本人。桃花女使用的各种“法器”并不是神界重宝,而是生活里最为常见的物件,更显得她功力不凡。

在桃花女的民间传说中,提到了新娘戴盖头、进夫家不踩地面、撒谷米铜钱等仪式,这些在我国古代汉族传统婚俗中流传久远,有的甚至一直沿袭到了今天。新娘用盖头蒙面的习俗起源于较为动荡的东汉、三国时期,“以纱縠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妇”。自晋代到唐代,新娘以扇遮面,进入洞房之后,夫家人要作诗请新娘放下遮面扇子的行为,叫作“却扇”。宋代开始,新娘盖盖头逐渐成为主流,“(男女)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这些遮蔽面容的习俗,可能最早是出于保护新娘安全的需要,后来演变出了阻挡凶煞的迷信观点。

新娘进家时脚不沾土的习俗,在唐诗里已有体现:“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东京梦华录》写道:“今新妇进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明清时期的地方婚俗里,新娘需要踩新布袋进门,走过一条布袋就有人将它换到前面,取“传代”的谐音。在院内撒谷米和碎草的习俗源自道教克制“三煞”的禳灾仪式,也有祈求“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的含义,相传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子也。”

综观古代以“辟邪”为名的婚俗,根源在于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男尊女卑的陋习影响,认为女性在特定时日会引来“凶煞”,实际上并无任何根据。 (《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