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也有“律师”

来源:北方新报时间:2024-08-22

□闵卓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律师属于舶来品,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成文法的颁布,类似于现代律师的“讼师”就已经兴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民众进行诉讼并撰写诉状。据已有史料记载,春秋末期的邓析可以算是“讼师祖师爷”,《吕氏春秋·离谓》云:“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褥袴。民之献衣、褥袴而学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可见邓析不仅事实上开始代人诉讼,而且收费也相当“亲民”。

秦以后,因社会、文化等原因,“讼师”的生存空间一度被压缩。直到唐代,随着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兼容并包,“讼师”行当迎来又一发展时期。以至于官府为了遏制“斗讼”的风气,管控部分“讼师”擅自在诉状中增加内容以及诬告等行为,出台了相应的处罚条款。《唐律疏议·斗讼》记载:“诸为人作辞牒,加赠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赠罪重,减诬告一等。”

两宋时期“讼师”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不仅从业人数激增,而且民间首次出现了教人撰写法律文书的教材。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云:“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其始则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欺侮不可得,则求其罪以劫之。邓思贤,人名也,人传其术,遂以之名书。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同时,被官府承认的合法执业机构也出现了。宋代李元弼所著的《作邑自箴》记载:“写状钞书铺户,每名召土著人三名保识,自来有行止不曾犯徒刑,即不是吏人勒停,配军(拣)放。”这一点对“讼师”行业的职业化十分重要,因为在宋代以前,民间“讼师”们几乎都是以个人名义进行代讼活动,很难形成行业规模,尤其是在官府的刻意压制下,极难在全社会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 (《北方新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