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宋代的士大夫之义

来源:文摘报时间:2024-08-16

□程民生

士大夫之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个人品质,包括大义即公义,以及小义即私义。

建立在五代之后的宋朝,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核心是忠义,“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入宋以来,到了“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所列举宋真宗、仁宗朝的五人,都是敢言正直者,带领起士大夫阶层的忠义之气。包恢言:“然天下国家之事,凡所当言者,义也,非为名也。”官员勇于提出批评建议,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此即大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士人的高尚情操:“士之所尚,忠义气节。”

所谓小义,主要体现在朋友之间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宋真宗时,丁谓当权,王曙被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同僚刘烨感叹道:“朋友之义,独不行于今日欤。”毅然前往其家饯行,还住了一宿,“经夕而还,谓亦不罪也”。

另一种是个人之间的结义,包括互相称兄道弟以及结拜兄弟。结义绝非江湖、武人、民间所独有,实乃儒家倡导,即《论语·颜渊》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宋代文人自然继承发扬这一理念。既有兄弟之称,便多兄弟之义。如宋初,给事中张锡退休后因无子,“宰相范质尝兄事之,馆于别墅”。为其养老,尽足了义弟之义。而张锡则“以执政之门,不欲久处,往依乡人邓州观察判官黄保绪”。也尽到了义兄之义,不拖累义弟。(《文摘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