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史博览时间:2024-08-15
□徐定懿
小麦的耕种在汉代普及是学界共识。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小麦在西汉的普及有一个强大的关联因素,即汉王朝与匈奴长期战争带来的西北边关大规模驻军及大规模的官营养马。隋唐学者颜师古引《汉官仪》所载,位于北方与西方的36所马场官马有30万匹之多,由此可直观感受到西汉养马的盛况。
马的食量很大,史料记载,“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也就是说一匹马一个月的食物消耗量相当于一个士兵一年的食物消耗量。马的饲料可分为谷物饲料和草料,然而在寒冷恶劣的时节缺乏新鲜牧草,且由于草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因此作为牧草的草以及苜蓿均价格不菲。综合考虑来看,使用谷物饲料来补充草料喂马是十分合理的。由于西汉麦作推广种植情况较好,麦能更为便利地获取,因此便成为军马极为重要的谷物饲料来源。
西汉时期,麦尤其是小麦的推广区域并不限于西北边关地区。西汉是举全国之力在抗击匈奴与经营西域,由此也就必然以全国的供应支撑西北边关地区耗费庞大的马政粮草供应,从而更加促进了小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普及。实际上,小麦的军事意义并不限于此。行军干粮——糒(bei)的制作来源之一就是小麦。麦面可以制成含水量较少且有一定形状的饼、馒头,相对于各类需要粒食的谷物(粒食方法一般是煮粥或干饭,要用碗一类容器盛食)更方便携带和保存。
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的军事对抗减弱。马政衰落,小麦作为军需物资的属性减弱,更多地被制作为面食出现在民间日常饮食中,从而完成了从军需物资到民间面食的转变。至此,我国迎来了南稻北麦格局的起点。
(《文史博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