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兰州晨报时间:2024-08-09
夏苗
冕读作miǎn,意为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如冠冕、加冕、卫冕。冕是形声字。将此字拆解开来讲,“免”意为“拖拉”。“冒”与“免”联合起来表示“拉住帽子(以防被风吹走)”。本义:用带子系于下巴的古代礼帽。
冕,古代汉族冠饰之一,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红色。冕顶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綖),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并横插一玉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谓之闳(纮),其下垂缨;又各用一条名叫紞的丝绳挂下一个黄色绵丸,谓之黈纩,或饰玉,谓之瑱。因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
大家熟悉的“冕”字成语应是冠冕堂皇,它指外表庄严体面、光明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三国时期,蜀国的庞统,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少年,通过与司马徽的对话,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被司马徽赞誉为南州之士的“冠冕”,即才识出众的人。这里的“冠冕”指的是帽子,象征着衣饰之首,引申为南州众士之首,表示庞统的才识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而“堂皇”一词,源自汉武帝时期的胡建,他因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在军中树立了威信。胡建在处理军务时,以严明的纪律和果断的行动展现了“堂皇”的气派。后来,这两个词被合用,形成了“冠冕堂皇”这一成语,用以形容庄严体面、气派高贵的样子,或者表面上光明正大的行为。
(《兰州晨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