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退休职工景随高的“瓶”缘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07

张兴平 文/图

退休职工景随高20余年间先后收藏了6000余个各式各样的酒瓶,家中俨然成了一个“酒瓶博物馆”。这些酒瓶摆满了家中的大小房间,造型千姿百态,颜色丰富多彩,囊括金属、皮囊、竹制、瓷器、玻璃等不同材质,遍及国内外400余个生产厂家,对于研究酒瓶文化有着参考价值。自他收藏以来,登门参观人数达5000余人,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酒瓶文化的传播。

结缘

6月5日,阳光明媚,条山如碧。几名闻讯而来的永济市民正在景随高家中参观他的酒瓶收藏,并听他讲述收藏背后的故事。

走进永济市涑水西街农业局家属院景随高的家中,人们经常会被悬挂在小院、书房及卧室墙上那高1.6米、宽1米的壁柜所吸引,壁柜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千姿百态的酒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在中国传统的喜庆场合里,很多人以美酒助兴,“酒逢知己千杯少”,却很少有人留意装酒的酒瓶。现年71岁、运城夹马口引黄局小樊电灌站退休职工景随高,却对他的“朋友”——酒瓶爱不释手。他平时虽不嗜酒,却也从本世纪初结识“朋友”至今。

景随高结识“朋友”纯属偶然。2000年的春天,一次他和几个好友在当地一家饭店聚餐。正吃得高兴时,他在饭店窗台上发现一个很漂亮的酒瓶,那酒瓶不是寻常的造型,而是一个高约30厘米、通体浅绿色、造型逼真的人形酒瓶。仔细看后得知,酒瓶是20世纪50年代永济县(现永济市)桑落酒厂制作的。这奇特的造型一下子引起他的兴趣,当即找饭店老板说明收藏意愿并得到同意。从此便开始了他以酒瓶为“友”的收藏之路。

20多年的酒瓶收藏经历使他养成一种习惯,一上街就往饭店跑,到饭店窗台上、桌子下瞅,或者到废品站里购买。他的收藏中,有些是他专门到各个城市收集而来的,有些则是他的朋友专门送给他的。只要听哪个朋友说到与酒瓶相关的消息,无论在哪里,他都会马上专程去拜访,即使花费钱财也无怨无悔。

为了结识“朋友”,景随高花费了不少心血,也曾发生过“买椟还珠”的故事。

多年前一天,在北京开饭店的朋友打电话和他说,那里有数十个档次和包装较好的酒瓶,他二话没说动身去取。朋友颇费周折,精心打了几个包裹,帮着送上火车。在石家庄车站转乘时,景随高在车站超市里注意到一个直径25厘米、高40厘米、造型类似于北京天坛的玻璃酒瓶,一看到他就爱不释手,立即就把这位“朋友”也收入囊中。上火车后,车上人多,而这位“朋友”由于体积硕大,加上外包装可以占到多半个人的座位,保险起见,他让“朋友”坐在座位上,自己则在过道旁站了一路。

分享

对于景随高来说,不论这些酒瓶价值如何,能见识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酒瓶已是十分难得了。与酒瓶“对话”,在窥见时代发展同时,也见证了酒类包装技术的进步。

一些皮囊包装的酒具,或为刀状,或为马、牛头状,或印有成吉思汗图像,体现了草原民族对“一代天骄”的敬仰之情;还有一些里面印着“龙”“凤”“和为贵”“一帆风顺”等图案、外面绘印着“四世同堂”“福、禄、寿、喜”等题词的酒瓶,每一个酒瓶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其中涉及人物故事、历史典故等。这些酒瓶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也饱含了中国几千年酒文化的丰厚内蕴。

结识“朋友”也为景随高进一步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奇异的大门,让他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多年来他对“朋友”们始终如一,一有空就会为“朋友”拂尘,与“朋友”对话。“酒瓶是一个特殊的工艺品,集绘画、民俗于一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他说,透过这些工艺品,可以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他还经常与国内外的一些爱好者沟通联系,不断扩大收藏品种,拓展收藏视野,丰富收藏世界。

这么多年过去,景随高的家人也由一开始的不理解,慢慢转变态度,对他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景随高的影响下,家人也开始主动联系一些亲朋好友帮他结识新“朋友”。

随着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出名,到景随高家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朋友利用周末、假期带着孩子来学习参观。他和家人乐在其中,整天忙着给来人讲解“朋友”背后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充实了他自己的退休生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